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9 23:11:28瀏覽496|回應1|推薦3 | |
【漫談散文寫作/杏林子】
詩人向陽說:「散文創作看似簡單,其實不易。散文可以不拘形式,順手拈來,直抒胸臆,暢淋漓。所謂我心寫我口,只要內心有話要說,幾乎每個人都能寫作。但散文要寫得好則相當不容易。在所有文類中,散文最貼近作者的心懷,也是自剖性最強,虛構的想像空間最小的一種文類。尤其是抒情散文為然,因它往往難以逃避自剖,作者面對著想像讀者,從瑣碎的生活中,繁複的生命裡剖析自己的聞見行識,悲喜哀樂,這就需要嚴密的觀察能力、豐富的生活閱歷,深刻的生命體悟,同時又必須能夠運用適度的技巧,把它組織起來,達到一個觸動讀者心弦的效果,散文是易寫難工。 開給各位參考的書單中,每位作者都有不同的風格,都可參考。北島的文字簡短、有力,又非常辛辣、幽默,有詩的質感。特別是寫到中國人的悲哀,我很少看到散文寫得這麼好。至於余光中,我個人喜愛他的散文勝過詩,他的文字精緻,有一種典雅的美感,可是他的詩又太白了反而像散文。 散文沒有一定的規格和限制,不像小說有對話,有人物的描寫,有故事的情節。不像戲劇需要製造衝突,以便表現戲劇的張力。更需要透過第三者的表演來呈現的一種方式。也不像詩歌講究音調與韻腳,以及它的意象化。基本上散文都不受這些限制。包括遊記、書信,日記也是一種散文的方式。論文,藝術小品都可以涵蓋在內。寫情書也是如此。現在沒有人寫情書,而用電話代替。或許一百年後,人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寂寞的時代,因為沒有東西可以留下來給他們去發掘或考證。 做為一個作者,他有一些必備的條件。另一個條件就是興趣,第二個條件也是興趣,第三個條件還是興趣。寫文章要像談戀愛一樣。談戀愛時,你天天都想看到他(她),時時都會想到他(她),做夢都會夢到他(她)。如果你對寫作有這麼迫切的、旺盛的興趣,那麼我要恭喜你,你已經成功了一半。一直到現在為止,即使病得這麼辛苦,我每天早上一定固定要寫三個小時。對我來說,寫作帶給我非常大的享受和快樂。雖然有時候痛得很厲害,但當我全神貫注在寫作時就忘掉我的病了。 其次是要有豐富的感情。如果你的個性冷漠,對四周的人事物不關心,請問你怎麼可能寫得出東西?如果你愛山,就會去關心山。愛人,就會去關心他,讀他千遍也不厭倦。因為感情,人與人、人與大自然就會產生一分同理心,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潮汐起落、陰晴圓缺都成了我們抒發感懷的課題。 能夠關心,就會觀察,要盡可能做到無微不至,明察秋毫。一顆敏銳的心,能夠聽到別人內心最深處的聲音,感受到社會的脈動,然後抽絲剝繭地探討其根由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一個成功的作者,不只扮演教化社會的角色,也扮演先知的角色。能高瞻遠矚地看到社會的動向發展,預測未來,產生暮鼓晨鐘的影響力。 美國有一位女生物學家。三十年前寫過一本轟動一時的書《寂靜的春天》,報導農業界以及工業界如果不斷濫用各種殺蟲劑、化學藥品,污染天地,總有一天到了春天,聽不到鳥叫蟲鳴,大地一片死寂,這是很可怕的現象。受到她預言小說的影響,許多環保人士開始警覺,起來保護生態。可見小說可以產生警惕作用以及它的影響力。 有一則小故事。美國的海倫凱勒女士集盲、聾、啞一身。她完全靠她的觸覺、嗅覺,或其他身體感官來感應外界。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自己的居家附近有一片樹林。每天早上都會到那裡散步。有一次一位朋友到她家小住,跟她一樣,每天早上都去散步。連續三天之後,海倫凱勒問他,「今天樹林裡有什麼新鮮事嗎?」她的朋友覺得很奇怪。這個樹林不是每天都一樣嗎?這位朋友實在想不出來。海倫凱勒忍不住地說:「難道你沒有聽到知更鳥的叫聲嗎?沒有發現橡樹抽芽嗎?沒有看見雀鳥生蛋了?」海倫凱勒講了很多,她的朋友覺得很驚訝。海倫凱勒看不見、聽不到,她怎麼會知道呢?海倫凱勒說,她可以用鼻子去嗅,用手去摸,以及藉著空氣的振動,她就知道花在開,樹在抽芽,雀鳥在鳴叫。 這就是所謂敏銳的心。你要用心去看這個世界,而不是光用眼睛。有時我們太依賴自己的眼睛,結果是什麼呢?視而不見。不信的話,你隨便找個朋友問問看,每天早上上班上學以及晚上回家的路上,他都在路上看到什麼?很可能他的回答是每一天還不都一樣嘛!同樣的那班車,同樣的那條路,遇到的也都是那幾張老面孔,這就是不用心的結果。 我講一個有關我父親的小笑話。他在找東西時,往往是有看沒到,例如,我母親告訴他某樣東西在冰箱裡頭。他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地找,找了半天,還是找不到。我母親就很生氣地說:「不是在你面前嗎?」他自己也很驚訝,說:「咦,我剛才怎麼沒看到呢?」這就是有心沒心的分別。很多男性同胞也一樣,太太穿件新衣服,在你面前幌來幌去,你都看不到。等到有一天你忽然發現了說,「這件衣服好漂亮,什麼時候買的?」太太氣得半死,衣服已經穿舊了你才看到,真是有眼無珠。如果是情人的話,就不一樣了,情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你都觀察入微,體貼在心。所以很多事情,我們習以為常時,就會視而不見。做為一個寫作者,必須要視而見,而且要不斷地把這些東西記在腦子裡,輸入脖子上頭那個電腦裡。我常向母親自誇,我的腦袋瓜是電腦(不過是八位元的,哈哈!),她說什麼電腦,你那個電腦常常當機。我們家很好玩,我母親喜歡潑我冷水。有一次我開玩笑說,我全身都是破銅爛鐵,只有我的腦袋瓜是純金打造的,她說恐怕是鍍金的吧? 一個作家的塑造除了剛剛談的幾個條件外,我希望大家再扮演四個不同的角色。第一個角色是蠶寶寶。各位小時候有沒有養過蠶寶寶?它的特色是什麼?拼命地吃。對一個作者來說,你必須不斷地吃。不是吃桑葉,而是要多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資訊。因為從來沒聽說一個作者不看書就能寫出好文章。多看書不只是吸收別人的經驗,豐富我們的生活領域,也可以學習別人的寫作技巧、遣辭用字。我年輕時曾到大學旁聽詩詞文選。教課的老教授,要求學生每天背誦一首中國古詩詞,因為唐詩宋詞是經過一、二千年歲月篩選下來的。今天的人寫得再好,其優美及意境深遠都無法超越他們。所以我建議各位,不論再忙,每天抄一首小詩或小詞放在口袋,等公車、上廁所或任何空檔的時候背一背,體會詩中的意境。我並不是說唐詩三百首背好之後,文章就可以美得不得了。但至少可以使文章在修辭上多一點變化,達到美感的地步。不光是要背詩詞,其他文學作品也要多涉獵,每位作者都有他一定程度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所以當你看一本書時,千萬不要只當做消遣、打發時間而已。而且看完之後,像牛吃草一樣不斷反芻。分析這本書的優劣,它的故事結構、人物描寫、文筆修辭有那些是值得我們借境參考的?在懂得分析別人的文章之後,慢慢就會懂得分析自己的文章,不斷改進。總之,一位作者必須像一隻蠶寶寶一樣,不斷地吃,不斷地吸收,才可能吐出美麗的「書」來。這絕對是一體的兩面。你不可能肚裡沒東西,卻要出書,那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個扮演的角色是撿破爛的,也就是所謂的拾荒者。撿破爛的人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不斷地東看西看,四處撿東西?任何破銅爛鐵、瓶瓶罐罐、舊報紙、廢紙箱……在你看來都是垃圾,都是廢物。可是對他們來說,每一樣都是寶貝。做一個寫作者,或許你會說,我們每天的生活如此枯躁單調,那會有什麼題材可寫。其實題材就在我們身邊,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就看你有沒有用心觀察。例如我住在山區,每天都可以看到山,白天的山和黃昏的山,清早的山和中午的山,陰天的山和晴天的山,春天的山和夏天的山,光是這個山就可以寫好多。有人認為我整天都待在家裡,要不就是醫院,會有什麼寫作的題材?奇怪的是我的題材都一直寫不完。因為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讓我去寫。怎麼樣把破爛變成寶就要發揮各位的巧思。 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影星龍君兒的家,真是令人歎為觀止。她家所有的東西,幾乎都是她和女兒到海邊撿的。貝殼、漂木、樹枝,什麼東西都可以把它變成花樣。那個房子簡直可愛得無法形容。她可以把一個山邊廢棄不要的爛房子,用她的巧心加以設計,塗塗抹抹。她的信箱、桌子、椅子、窗檯、花架……,都是用爛木頭、繩子、鐵絲,在那兒拼拼湊湊、彎來彎去,做出別具風格的東西。就像拾荒者那樣,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一個成功的作者一定可以把平凡的東西,寫的不平凡,寫出自己的風格。這一方面,我倒要建議大家隨身帶個小本子。因為人的記憶力有限,如果在上班、上學的途中,臨時想到什麼好句子,或突然有靈感閃現時,就趕快先記在小本子上,等到有空時再恢復整理,或許就可以寫成一篇文章。我所寫的「行到水窮處」大部分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寫成的。 第三個要扮演的是裁縫師傅的角色。一塊布怎樣剪裁?要剪裁得恰到好處,多一分嫌大,少一分嫌小。我們寫作者常犯的毛病就是喜歡誇耀自己的學問多麼高深。有些文章寫得拖拖拉拉的,把一些不該寫的東西都寫進去了。許多大作家也都會犯同樣的毛病,小說寫到一半,卻把很多資料都放進去了,畫蛇添足。所以我們要懂得把一些繁文縟節剪掉,就如同穿衣服一樣。雖然你很漂亮,身材很好,可是你的衣服穿得鬆鬆垮垮、踢踢拖拖,就無法顯出你身材的美好。 一個靈巧、具有創造力的裁縫師父,他可以把同樣的一塊布,設計成中裝或西裝,有領子或沒領子的,即便是同樣的題材也可以千變萬化了。 轉載自:奇摩家族:@~紫色浪漫~@ http://tw.club.yahoo.com/clubs/hi1542/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