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言寺04
2012/10/06 10:25:52瀏覽392|回應1|推薦21

   我一直在思考詩散文化現象的問題,關於詩的定義亦始終無法尋求解答,或許當初就是因為詩晦澀難懂才吸引我的吧,如同戀人未滿過程的曖昩與撲朔。藉由碧小編身份的介入,我偷渡了一些自我意志,開始進行一項實驗與修正。我開始試著將散文化的句子不斷添加入詩行裡,企圖讓原本不懂詩或不讀詩的人也能漸漸理解詩,慢慢進入詩領域裡而不自知。

  我給自己設下兩道提問:

  1. 如果你已經預設並明瞭讀者的口味,下筆時是否會修正方向,寫出迎合讀者想看,且會輕易受到感動的文字,還是堅持自己欲書寫的內容。
  2. 讀者是否可以長期加以訓練,經過互動的歷程,明瞭詩並非如此難以親近人,間接緩緩得以窺看詩的奧妙。

   在這半年的臉書粉絲專頁編輯生涯中,我幾乎快要理出一些頭緒了。聰明的你,可不可以也告訴我你的想法呢?


( 創作散文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eck&aid=6906023

 回應文章

le14nov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借花獻佛
2012/10/07 07:54
FROM:安貝托.艾柯的《悠遊小說林》

一個故事的典型讀者不是經驗讀者(empirical reader),經驗讀者是你,是我,是每一個閱讀文本的人,經驗讀者能多角度閱讀書籍,沒有固定的法則指示他們如何閱讀,因為他們常將文本作為裝載自我情感的容器,這情感來自文本外的世界,也或者經由文本偶然引發。
如果你曾有過心情極度悲傷時觀賞喜劇的經驗,你就知道此刻很難消受電影的趣味。不僅如此,如果幾年後你又有機會看到同一部電影,你可能依然笑不出來,因為每一景都使你回想到上次觀賞時的悲傷心情。顯然地,你身為經驗觀察者,是在以錯誤的方式「閱讀」電影,但「錯」在那裡?錯在不符合導演心目中的觀眾類型,即是不牽涉個人情感、能隨電影開懷、能消化故事的觀眾。這種類型的觀眾(或者書籍讀者)就是我所謂的典型讀者,文章在創寫之初就預定的完美的合作對象,也是想創造的對象。如果文章以「很久很久以前」起始,這個信號立刻就能選擇它的典型讀者,一定是孩童,至少是有意願拋開常識和合理想法的人。 (p.13~14)

不過「風格」這個字說得過多又過少。它使我們認為典型作者,套句狄達魯斯的話,孤絕於完美之中,「就像創造萬物的神,隱身於他的作品之內、之後、之上或無上,無影無形、精巧而無存在的痕跡,削他的指甲」。換言之典型作者是種聲音,動情地(或專橫地、狡詐地)對我們說話,要我們與他一致。這種聲音呈現出來的即是敘事策略,如一套完整的指示,一步一步地指引我們,我們想當典型讀者,就必須亦步亦趨地跟定它。 (p.24)
成碧(speck) 於 2012-10-07 11:23 回覆: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