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03 10:01:41瀏覽836|回應2|推薦3 | |
國共兩黨自1949年兩岸分治迄今已60餘年,彼此在與中國的政治定位上的競爭卻從未停止。就國民黨而言,一直都是一個中國原則,一個在憲法架構上積極主張「一個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共產黨則是一貫主張一個中國原則,一個拒絕中華民國政治存在的「一中架構」,雙方政治歧異也就延伸出兩岸的統獨問題。 馬政府於2008年重新執政後,雖然對統獨問題不抱積極解決態度,但是在定位台灣與中國間的政治關係上,卻再從「不統、不獨」轉變至「不推動一中一台、不推動兩個中國及一邊一國」的一種防守性政治定位。直至「吳習會」止,由於沒有統或獨的終局結果,兩岸在雙方的彼此政治定位上也就仍然沒有交集。 吳習會後,兩岸雙方基本上達成「一中框架」的共識,讓兩岸關係進入到了政治定位競爭的和緩期,至少是一種暫時性的和緩階段。但是,對於兩岸關係中所關切的國家安全利益、經貿相對收益、排他性主權等三個政治利益方面,卻仍是未來台灣在「一中框架」內進行兩岸政治互動及競爭上之不可輕忽、迴避而且必要的重要觀念。 現階段,馬政府在「一中框架」上的「非國與國關係」,已經是一個民主化台灣在政治定位很難再有所退讓的協商底線,雖不可能也不會是令人滿意的政治定位,但兩岸雙方在政治定位的競爭仍是動態且尚未達到最終確定,在「一中框架」上取得最終有利政治定位是兩岸雙方領導執政的「共同點」。 但不同的是,中國大陸的新領導集團認為,兩岸目前處於「尚未統一」的「統一中」的進行式狀態,對於中國大陸的政治定位而言,「一中框架」是一條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也是一條由「統一中」走向「統一」的必經之路;但對於台灣來說,在「一中框架」中創造出最大台灣利益的政治定位,持續確保台灣主體性的一個中華民國憲政架構,則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務實作法。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