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4 20:50:20瀏覽568|回應0|推薦1 | |
開了民國百年第一槍政策的終身監禁:一場廢死賽局的均衡解?
由於國慶剛過,五都選舉投票日迫近,台灣民眾普遍忽略了一則可謂是社會價值與人性相互熬煎的政策共識的新聞。亦即,日前法務部針對死刑存廢與否已悄悄取得共識,將研擬「特殊無期徒刑」,以終身監禁作為死刑替代方案。這可稱為開了民國一百年的第一槍政策! 過去10年我國廢死政策的研擬,自2000年主張廢除死刑是世界潮流開啟了死刑存廢的爭辯。據國際特赦組織於2010年3月底公布2009年世界死刑現況的統計報告,法律上廢除死刑的國家有,包括英、法、德等共104國;實踐上廢除死刑的國家有包含南韓共有35國。仍保有死刑的國家有58個,民主國家中,目前只有美國和日本執行死刑。但根據學者的統計,美國執行死刑的範圍逐漸縮小,在過去30年,美國有83%的處決集中在南部的九個州,其餘州即使維持死刑,也有多年沒有執行。2009年維持死刑國家占全球國家數計29.44%,廢止死刑國家占全球國家數計70.56%。 另數據指出,國內歷次對於死刑存廢的調查,都有超過七成民意反對廢死,若提示「以不得假釋之終身監禁替代死刑」,2000年時有49%的受訪者贊成、41%反對;2001年時51.8%贊成、37.4%反對;2008年56%贊成、43%反對,贊成比例逐年攀升。在「不得假釋」的情境條件制約下,台灣支持廢死民眾則提高至五成左右。不過,終身監禁政策的推動真是目前台灣社會民意最能接受取代死刑的替代方案?或許,能用一個較理性的三人賽局的簡化模型來看待。 在這場廢死賽局中,政府主政者(法務機關)係衡估其他兩方參與者策略下而做出選擇,本身不可能成為此賽局的獲勝者,但卻是影響此賽局誰贏的「關鍵參賽者」。在此賽局中,假設被害人親屬(社會大眾)基於本身情緒會有兩種策略可以選擇:一是寬恕,另是不寬恕;死刑犯(受刑人)仍基於人性不會放棄任何生存的機會與可能,會有兩個策略:一是喊冤,另是認罪;那麼政府主政者(法務機關)的策略則將會是死刑或是廢死改採終身監禁。雖然政府主政者(法務機關)曾經基於公義價值、嚇阻作用而有死刑的政策偏好,但考量國際發展潮流轉而有一較長遠的政策規劃,政府主政者(法務機關)將改採一個較能回應民意的死刑替代政策。 因此,「不得假釋終身監禁政策」是政府主政者(法務機關)的優勢策略,同樣地,被害人親屬(社會大眾)也有優勢策略(選擇寬恕)。相對於被害人親屬(社會大眾)與政府主政者(法務機關),死刑犯(受刑人)雖然沒有優勢策略,但按照被害人親屬(社會大眾)與政府主政者(法務機關)的優勢策略,死刑犯(受刑人)的最適反應則是選擇認罪。賽局結果「寬恕,認罪,不得假釋之終身監禁」是一納許均衡,最後被害人親屬(社會大眾)是此賽局的獲勝者。 在我國對於死刑是否存廢主要可分為支持死刑與反對死刑兩大傾向,固然國際發展趨勢傾向於廢除及不使用死刑的國家居多,但對於被害人親屬而言,親人的驟然離去,往往帶給家屬懊悔、忿恨與不解。「死刑」雖終不能撫平真正的傷痛,但對被害人家屬仍舊係維持有「伸張公義」感受補償的心理作用。誠此,究竟廢不廢死刑,實應當「回歸理性」的公共政策思辨才是。 經由廢死賽局結果可以看出,對於以「不得假釋之終身監禁」取代死刑,雖仍存有比死刑更不人道或不能消除被害人家屬憤恨之質疑,但這似乎是目前台灣社會多數民意最能接受取代死刑的替代方案,也是目前較能在這場社會價值與人性的賽局中取得均衡解的政策抉擇罷。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