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察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發展的兩個基本價值:永續經濟v.s.成長經濟
2010/08/13 11:37:17瀏覽754|回應0|推薦1
       觀察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發展的兩個基本價值:永續經濟v.s.成長經濟
  經濟成長乃指可計量指標實質國民所得(real national income)、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或人均所得(per capita income)之增加或成長。國民所得/生產係指國內經濟所有加值產出的總和;GDP提增,就是一般所謂的經濟成長。
  在整個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樣態研析的過程裡,經由先「宏觀」而「微觀」的經濟學理分析之後,不論是東方文明的佛教、道教、民間信仰,亦或是西方文明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在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發展的軌跡上,不論是複合運作型、事業經營型或社會服務型,均疑有偏離宗教本旨之虞,其中原因在於隱含著「永續經濟」與「成長經濟」兩種價值取向的轉變。
  永續經濟是一種固態(長久性)價值的思維模式,成長經濟則是一種液態價值的思維模式。過去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大都從事較為傳統的宗教活動或事業,較接近於經濟學理中的「永續經濟」概念,並不會有太多附屬事業版圖擴張的情況發生;反觀當前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樣態已偏向「成長經濟」概念。因此,未來政府主政機關制礙相關施政策略時,應明確考量到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的發展趨勢與取向。兩項重點考量如下:
  第一,就微觀角度來看,現今台灣大多數宗教團體在其附屬事業發展上係偏向「成長經濟」概念的,那麼就必須考量到「泡沫化」(Bubblization)的危機。也就是說,雖然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發展有其「神聖性」,憑藉其各最高領導人(星雲、證嚴、聖嚴)之信仰理念之宣揚,以求其生存及發展。但當各宗教團體最高領導百年之後(核心瓦解),其附屬事業的發展將面臨到由「單一核心」演變成「多核心」的發展態勢。
  第二,就整個社會界面的宏觀角度來看,整體台灣宗教市場發展已呈現出「量變」到「質變」造成偏離宗教本旨。其最根本原因在於,台灣宗教團體附屬事業發展價值由「永續經濟」轉為「成長經濟」。
  因此,倘若當今台灣主要宗教團體領導代表,還是接受永續經濟概念的話,那麼很可能現今宗教團體附屬事業發展的趨向,將降低偏離宗教本旨的可能,如何輔導使其轉趨為此發展方向,亦是政府主政機關之首要任務。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