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2 11:01:43瀏覽333|回應2|推薦2 | |
【聯合報╱王方/文化大學勞工關係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勞動福利組召集人(台北市)】 2010.10.12 02:48 am 中國大陸目前施行的其實可能是「有中國特色的東亞模式」,與當年東亞小龍有類似的元素,但又有一些明顯差異,使其較不可能走向徐教授期望的民主化。 台灣、南韓、新加坡等東亞小龍早年的發展奇蹟,有以下幾項共同的元素: 一、國家機關自主性:這主要可顯示於政府在制定與執行政策時,是否受特定階級團體左右。由於戰爭、動亂、人口遷移,使得社會上可以牽制國家機關的力量減弱。台灣、南韓、新加坡都是例子。中國大陸經過長期的鬥爭與運動,也使社會上缺乏牽制國家機關的力量,形成了高度的自主性。 二、重視出口:對高度重視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成長與國際資本對勞力的需求,都促使其重視勞工控制,對工會自主活動也會傾向壓抑。 三、發展承諾:東亞各國普遍感受到「發展落後性」,故國家機關往往扮演積極強勢的角色,發展型取向和發展承諾較強。中國大陸現在也展現高度的發展承諾與發展型取向,並將之與民族主義結合,強調穩定壓倒一切,對西方的民主化壓力強烈抗拒。 四、發展型家長主義:東亞小龍強調,經濟發展是追求全體福祉的主要方式,也是政治正當性的重要基礎。此意識形態同時為威權政治提出辯護,因為威權統治與政治壓抑,被視為是經濟快速成長必須的條件。中國大陸也出現類似意識形態,貶抑以民主化來追求政治正當性的主張。 不過,中國大陸在崛起過程中,有部分條件與當年的東亞小龍不同。首先是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與東亞小龍強烈依賴外銷市場有所不同。其次,中國大陸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世界體系中,都比東亞小龍更有籌碼,中國大陸也比東亞小龍更喜歡運用民族主義的力量,這些都使中國大陸在面對西方國家的民主化呼籲時,顯得強勢許多。 再者,不像台灣,大陸缺乏選舉的歷史背景、美援壓力與民主化誘因,使其政治變遷的速度遠不如經濟變遷。在經濟高速發展並率先走出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更具自信;美國引起全球金融海嘯,南歐又狀況頻傳,這使中國對西方的民主體制更有疑慮。 劉曉波得獎捎給中國的訊息,可能是西方不願看到大陸快速崛起的「陰謀論」,大陸恐怕不會接受西方民主體制。在此情形下,研究「有中國特色的東亞模式」,就有重要的意義。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