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2 10:03:58瀏覽281|回應1|推薦1 | |
【聯合晚報╱社論】 2010.10.11 02:11 pm 台積電一位經理想為保護地球盡點心力,花五十多萬元在自家屋頂裝置太陽能板發電。這樣值得鼓勵的行為,到了向台電申請電網併聯時,必須通過前後共十道關卡的痛苦過程。卡了半年,申請的公文還在台電,據說類似的案例不少。此事一經報導,引起廣泛討論,民眾責備政府「說的比做的多」;能源局則說,已會同台電組成專案監督小組。 這類申請案,規定繁複而審查費時。台電還調低購電價格,讓自行發電的民眾虧本。民眾實際的感受是,政府或台電似乎並非真想獎勵或歡迎民眾自行用太陽能發電。是否因為這和台電的利益衝突,或者有另外的考量,不得而知。但民眾的環保熱情被澆了冷水,則是事實。 太陽能發電要投入資金安裝設備,民間有意願的「先行者」需要政府協助,把基本需求培養起來了,廠商才能生存和擴大產能。需求擴大了,產業才能茁壯。而除了靠個別民眾對環保的「道德感」之外,要保護地球,還是要靠全面的綠能產業。誰能在這個領域領先,誰就能賺到錢。此所以行政院把綠能產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應該是政府體認到這一點,希望讓市場法則發揮功效。但實際作為上,卻完全相反。台灣在綠能產業上已落後南韓等國家,等將來民眾和企業必須向國外購買各項太陽能設施和節能減碳設備,錢被外國人賺走,且台灣揹上「不減碳」的惡名,那就後悔莫及了。 愛地球,要讓其道德性和利益性結合。環保不只是強迫性的政策,而是要能讓民眾有參與動機,也發展企業賺錢的產業。政府必須確實認知到這一點,大氣魄地走寬廣大路,不要停留在喊口號以及穿短袖省冷氣這種小事情上。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