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股退場機制變什麼把戲?
2006/08/28 09:29:33瀏覽118|回應0|推薦0

■記者邱金蘭

兆豐金控經營權之爭,讓外界看不清公股民營化政策的全貌,經續會後,公股決定退出一些已經沒有政策性任務的金融機構,但公股又決定不從兆豐金、台灣銀行中退出,讓外界更摸不清公股在退與不退之間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經續會達成公股退出共識後,財政部開始規劃公股退出政策,公股投資的金融機構,將依有無控制權(董事席次過半)分為兩大類。

依有無控制權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是公股有股權但沒有控制權的金融機構,像開發金、復華金、國票金、華僑銀行及彰化銀行等,未來只要主要民股持股達15%到20%,公股就會退出這類金融機構,否則下次董監事改選時,公股會全力維護股東權益,甚至不排除徵求委託書。

第二類則是,公股有投資且具控制權的金融機構,包括台銀、土銀、中信局、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合作金庫及台灣企銀,這八家資產市占率合計有50%,財政部計畫往下降,挑選幾家退出。

退出的方式,可能採整批出售方式,爭取經營權移轉的溢價空間,而不是被動等著主要民股出現後再退出。

公股訂出的這套退場機制,在公股逐步退出、退出前應維護股東權等方向上,應可獲得多數認同,但在退出方式與對象的選擇上,仍有很多地方令外界疑慮。

首先是退出方式。經續會已達共識,未來公股退出方式須符公開、透明原則,這個大原則沒有人會反對,問題就在於實際執行時,大原則下還是會有一些模糊可供操作的空間。

以去年公股銀行減半為例,兆豐金宣布投資台企銀,湊成「減半」目標,現在卻進退兩難,當初參與決策者都承認:「要減半嘛,這也是個緩兵之計,因此提出5%到26%的投資比率。」

金控轉投資可以從一次須買25%放寬到先買5%,目的是鼓勵整併,金管會也再三強調金控不能從事財務性投資,但這項放寬措施似乎已成為金控遊走財務性投資與併購投資的漏洞,就連政府主導的兆豐金,也玩相同的把戲。

再來看中信金買兆豐金,依金管會規定申請轉投資後,在市場上收購,這種公股退出方式,形式上也符合公開、透明原則,但實際上背後有更多的操作。

包括中信金在向金管會申請前,就已透過海外分行投資股權連結商品,持有兆豐金部位。對於這點,金管會並非未掌握,只因此案已經「官邸」認可,當時的監理機關及公股管理機關只能配合,就連行政院也是如此。

中信買兆豐背後有影武者

這個案件最後在社會壓力下,背後的「影武者」不得不放手,由行政院扭轉情勢。否則,如果兆豐金董事會公股未過半,今天豈不列入第一類的金融機構,中信金只要再加個5到10%,達15到20%,就可以適用公股退出標準,順利吞下兆豐金。

在政商力量介入下,加上監理權、股東權的搭配,公股的退出不論再採多公開、透明的方式,其間都有太多的可操弄的「把戲」,也因此讓外界無法信服,甚至出現所謂的「財團化」疑慮。

一位金管會官員說:「過去金融業是特許行業,所以要求股權分散,後來卻發現,金融機構出問題的多是一些持股不多的,股權集中的反而比較不會亂搞。」

的確,最近幾年不少業者以少數股權、大量委託書拿下金融機構經營權,最後並未認真經營,甚至發生掏空銀行資產等弊案。

在監理機關還沒有解決委託書問題前,財政部站在股東權只好先作主張,要主要民股提高持股,公股才願退,一位財金高層說,公股在撤退前,有責任交棒到合適的民股手上。

公股金融機構可能成包袱

在公股退出對象的選擇上,雖尚未作最後決定,但不從兆豐金、台銀退出的方向,似已清楚。至於為什麼兆豐金要留?台銀要留?兆豐金、台銀的政策性任務又是什麼?

一位財金高層說:「兆豐金擁有國際通路,也是最具特色的公股金控,最能執行未來可能的未知政策性任務;台銀則是長久以來就擔任政策性任務。」

但也有金融業者認為,像台銀辦理公教貸款、公保等政策性任務,並非沒有替代性,過去就常有人建議,可以經由補貼等方式,由民營銀行承作。也因如此,台銀在經建會民營化小組訂定的時程中,早就列入可以民營化的對象。

一位金融界高層說,如果真的需要保留一到三家公股金融機構,最好訂個時間表,否則長久下去,這類須承擔政策性任務的公股金融機構,最後可能變成包袱,現在得靠賣祖產過日子的台銀,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股管理就像變魔術一樣,經常因個案變來變去,公股政策也常讓外界感覺搖擺不定。公股應訂定清楚的退場機制,除了財政部,監理權的角色扮演也是重要一環,監理機關監理的對象既包括公、民股,就不應因「公」或「民」而易,財政部也不應因監理權同屬政府,就便宜行事。

兆豐金經營權之爭,讓人見識到台灣「政治槓桿」、「財務桿槓」操作的威力,公股退場機制絕對不能再重演這類把戲。

【2006/08/28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42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