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茶佛共同處:其一為苦
2012/01/11 20:57:17瀏覽52|回應0|推薦0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教創建於西元前6世紀—5世紀間的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隋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于唐、盛于宋。


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幼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
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茶禪一味。宋代大學問家蘇東坡曾經寫過
一首茶聯,曰“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我們敬愛的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也寫過一首茶詩,曰“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
茶去。”從這些茶聯、茶詩中不難從“禪”中聞到“茶”香,從“茶”中品到“禪”味。


之所以把茶與佛教的關係概括為“茶禪一味”的殊勝因緣,就是因為:茶與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活動中,茶道與佛教之間逐漸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同之處。

其一為“苦”

佛教教理博大精深,但以“四諦”為總綱。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諦以苦為首。人生有
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
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
特性,佛教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為“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物我雙忘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
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睏,這時
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為“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道破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為“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
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
“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我國一直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僧人對茶的需求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ky1768&aid=602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