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1 11:39:22瀏覽200|回應0|推薦3 | |
難得去了一趟書局。 向來不喜歡去書局的原因,不是因為不喜歡讀書, 相反地,一方面正是因為害怕克制不住自己對書的「博愛」,而留不住荷包裡的銀子,才索性不去的。(並不是說我愛銀子甚於愛書,可生活畢竟有些現實的層面得顧。) 另一方面,卻是由於書局裡美得令自己無地自容的文字俯拾即是, 每進一次書局,對自身筆墨的信心便愈加薄弱, 因此即使在生活的軌道中時常會經過,也總是不敢進去。 可今晚我去了。 為的是我參與了今年八月初聯合文學的全國巡迴文藝營。即便我這人再怎麼懶讀書, 但既然都報名了,該做的功課可不能少,因此想來找幾本將為我們上課的作家講師的詩集惡補惡補,起碼也算是對人家有了基本的尊重,對自己也有些交代。 另外,也因為最近看到電視上在播放《她從海上來》這齣劇, 對張愛玲的作品起了些興致,想順便挑幾本來看看。 說來也奇怪,前陣子從李安導演的《色戒》,到《小團圓》的出版,可謂轟動整個藝文界,對小團圓這本書、對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各家評論極端,褒貶不一, 在讀者間更是掀起了一陣「小團圓熱」。 可我那時興致索然,在看過《色戒》的原著小說之後,對張愛玲的文字沒有特別深刻的感受, 只覺得字裡行間透著某種幽深、冷豔,以及壓抑的情緒,但沒有共鳴, 或許這與我對「潮流」二字的反感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干係。 然而就在最近我發現自己的筆觸趨冷,並且無意間看了由她自傳改編的連續劇後, 她與胡蘭成之間那樣幽晦而強烈、深刻卻無奈的愛情,以及全劇如行板般優雅的節奏, 讓我對張愛玲的作品,終究還是起了興趣。 間斷地看了幾集連續劇,印象中劇裡提及張愛玲的作品,似乎對她的《金鎖記》評價甚高,因此本來想自《金鎖記》開始讀她,只是書局的架子上卻不見這本書的影兒, 只好從剩下的幾本中挑了一本印象最深的(其實也僅止於耳聞過的)《半生緣》, 來作為仰懷大師遺風的正式入門。 隨興地讀了兩回。文字確實很美,感覺與前些日子的那部《膚色的時光》EP中的角色獨白有些許相似之處,只是冷雖同冷,但張愛玲的文字畢竟是有著更加強烈的色彩的,就像胡蘭成評張愛玲時所說「黑的頂黑,紅的頂紅」,但卻沒有《膚色的時光》中那些幾近變態、扭曲、令人顫慄的人格元素,而是多染上了一層霧樣的無奈。 當然,這兩項作品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我只是感覺到了某些相似的經驗,因此習慣性地去試著解析這感覺而已。不過,這的確讓我對張愛玲的興味更加濃烈了。或許這正是我一直以來在寫作時所追求的情境。 於是我決定將張愛玲先生的名字,繼金庸先生之後,列入我必須遍覽的的作家名單之中。 結果出了書局,詩集沒揀到屬意的,卻只得到腦子裡一張更長的書單。 江山代有才人出,這張書單,恐怕得到我百年之後,才有停止延長的一日吧。 但在那之前,要到哪年哪月,才能有資格勉強躋身這「才人」的行列,讓自己最最起碼可以從容不迫地在書坊裡待著呢? 請容我一聲長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