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26 13:41:02瀏覽50|回應0|推薦0 | |
近日這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昨晚也和L討論,意見稍有分歧,畢竟制服是行之有年的制度,也是許多人單純而青澀的回憶之一,乍然更動,許多人情感上難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想記錄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在我身邊的許多成年朋友,似乎不自覺地從管理(我不願用威權的字眼,雖然威權與管理僅是一牆之隔)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確實,學生不穿制服對於學校在校園治安的控管、營造學生對群體的認同感、校譽的維護等等,可能將增添許多困難,但中等學校不是軍隊,也不是監獄,它存在的目的並非管理,而是教育,是輔導學生適應社會的前哨站,因此,我認為這個議題應當優先由教育的角度切入,較為合適。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幫助學生尋找自我定位這件事,是台灣中等教育中長期被忽視的一環,但卻是這個歲數的孩子人生必經的重要階段,而從重視外表開始,區分出「自我」與「他人」,是大多數孩子尋找自我的入門方法,自外而內,自表淺而逐漸深刻。從開放髮禁之後,教育部願意更進一步做出改變,我認為這是好事,表示台灣教育越來越重視個人的主體性與身心發展。即使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出了社會之後,每個人也都必然要面對服儀自主的問題,在校園內讓學生摸索錯誤,提早學習自主,也未嘗是件壞事。 另外,有教官指出,制服具有(在表面上)消弭同學間貧富差距的功能,代表著學校對學生一視同仁,也避免弱勢家庭的同學心理上的自卑感。這點我非常同意,我想這也是目前教育部僅僅提出「制服解禁」,而非直接廢除制服的原因,雖然有些人認為目前的作法根本不倫不類,不如直接廢除比較乾脆,不過考慮到前述原因,目前「不勉強穿制服」的作法,我認為是較為周全的選擇。 只是解禁之後,學校少了以制服辨識自校學生的方法,該如何繼續有效監督校園安全與自身校譽,以及如何輔導學生學習服儀自主,只能有賴各方教育工作者多費心了。 1050526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