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訪林海音故居,消失的城南舊事
2008/12/03 21:27:43瀏覽3608|回應6|推薦52

小時候讀《城南舊事》,全然是被裡頭以小女孩口吻描述的小故事吸引,即便那是土生土長台灣囝仔的我,所不熟悉的時代和生活環境,卻也因此增添了幾許想像空間。來北京後,想過要重讀,卻也未刻意去尋書,直到那天去友人家作客,她告知附近有條胡同即為林海音故居,想重溫城南舊事的「舊事」再度襲上心頭。

不過,我畢竟是沒先複習那些故事,就先闖進胡同裡。這條胡同叫南柳巷,是北京三處林海音故居,僅存的一處,另外兩處分別是「「椿樹上二條西口路南福建永春會館」、「虎坊橋大街廣東蕉嶺會館」,三處地理位置均屬於北京的宣南地區,相距不遠,然而在北京舊城改造中,後兩處故居均已化為瓦礫,灰飛湮滅。

 

沿著以古董字畫聞名的琉璃廠西街走到底,左轉,即為南柳巷。前行不過百來公尺,左手邊四十號、四十二號,即是林海音童年及青年時期曾住過的福建晉江會館。現在當然看不到任何晉江會館的影子,有的只是紅底白字的門牌號,與一般胡同民宅無異的門臉,甚至連裝飾性的門簪均無。但抬頭一看,一棵巨大槐樹的枝葉,突出於屋瓦之上,宛如一把燦然的綠色大傘,細細碎碎的葉片輕攏著屋瓦,撥弄著陽光,成為這不起眼的尋常民居,最詩意的一景。

 

 

後來我才知道,那不是一棵槐樹,而是三棵。我拿著相機在門外對準了槐樹,一位大叔走過問了我來意,我說來看看林海音故居,他笑了,很高興這院子還有人關心。他說住戶都希望政府能趕緊動起來,將故居做些整頓,恢復舊貌,否則那百年屋瓦早破了,為維護古蹟也不敢修,住戶也辛苦。

 

 

我徵得他的同意,隨他進了四合院裡。這才發現,院裡一共有三棵大槐樹,年代已久,與院落內後來加蓋的幾間房緊密相連,早已分不清是樹嵌進牆內,還是牆包圍著樹。事實上,整間四合院都混雜得讓人看不清面貌,這是北京胡同民居的普遍現狀。早年文革的動亂加上未能妥善規劃,原本佈局四平八穩清清爽爽的四合院,皆因住戶隨意闖入增建,格局大亂,頂多只能稱之為大雜院。

 

 

領我進來的大叔,姓王,指著我右前方一間有著未上漆水泥牆、白色木框窗子,搭配很不協調的房間說,那就是林海音小時候住過的屋子。那顯然已非林海音筆下「太陽從大玻璃窗透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牆上,照到三屜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來了」的那間房,至少不是當時的原貌了。我盯了半晌,一時難以有任何抒情的想像,激盪不起什麼漣漪。

 

 

這間屋子的門前,原本應該是寬敞的院子,卻因加蓋,與他人屋子侷促地面對面,僅餘一條狹窄的過道。而院子也因此被迫讓出三分之二,僅剩下三分之一的空地,堆滿雜物。那三棵大槐樹的枝幹全都與水泥牆緊密交纏在一起,只有突出屋瓦之上的參天枝葉能稍微喘口大氣,從容呼吸。

一位姓龔的大叔也從屋子裡出來,他的父親是台灣人,當年從台灣到北京來唸書,兩岸分治後回不去,就此落戶。當年像他父親一樣,來自台灣或福建的鄉親,盤纏困窘大多會投靠「晉江會館」,林海音一家搬進晉江會館也是這個原因,她隨母親搬入那年(1931年),父親已於前一年病逝了。

龔大叔父母那一輩,都是看林海音長大的,可惜長者已逝。如今這宅院裡仍能明確記得那些往事的,僅剩一名王老太太,但我造訪當日老太太恰巧去了女兒家,大門深鎖著。龔大叔說,王老太太收藏一塊「晉江邑館」的牌匾,也是如今唯一能證明這宅院是「晉江會館」的證據。我環視周遭已經面目全非的四合院,感激老太太的細心,畢竟處在變動劇烈的環境和時空中,愈發能感受到像牌匾這樣的「證物」,有多麼難能可貴。

南柳巷這處林海音故居,已經被北京市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並打算遷移居民,修復原貌。對此,現住戶王大叔和龔大叔是贊成的,還希望政府的動作能快一點。

 

  ↑左:王大叔。右:龔大叔。

 

確實,比起拆遷的迅雷不及掩耳,北京政府保護文物的速度遠遠不及。

離開南柳巷,我往西南邊的胡同而去,在那裡,是成批成批倒下的青石磚牆,是碎的比玻璃還徹底的灰瓦,是怵目驚心的拆、拆、拆。好不容易找著一間尚未毀掉的屋子,拍下大門上的門牌號碼,棉花上七條五號。

 

 

這塊被推平的區域,原本有上百間類似「晉江會館」的各省鄉親會館,「會館」做為從明朝以降,熱心人士為同鄉進京趕考者提供的食宿聚會之所,標示了科舉制度下的社會現象。即便清光緒年間廢除科舉,會館仍是來自四面八方各省人士進駐京城時的「聯繫站」。「城南」(前門、崇文門、宣武門以南)之所以成為這類會館的聚集地,係因清朝實施「滿漢分居」制度,只有皇族和八旗能住內城,漢人、回民及外省人士來京,自然朝城南移居。

如今,大批大批的會館,拆了。日後如果有人還讀歷史,得從密佈的辦公大樓、百貨商場、高級公寓刺眼的鏡面玻璃裡,勉強想像那曾經存在的城南,以及科舉和滿漢分居制度下,特殊的會館現象。

 

走出這片胡同記憶的墳場,結束了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探訪。城南,雖然不是我的記憶,它的下場卻是所有被稱做「記憶」的事物裡,最不堪的對待。

 

後記:

一、同樣不堪的,還有今日(十二月三日)遭拆除的台北縣樂生療養院。同樣是一大片古意盎然的平房,遭到埋葬。

二、尋訪過林海音舊居後,我才又把城南舊事找出來看,原本已忘了大半的情節,一經瀏覽全都從記憶深處活了起來。以前看了就過去的地名,騾馬市大街、魏染胡同、虎坊橋大街、幫傭「宋媽」的老家順義縣…現在因為走過或聽過,全都有了立體感。小時候是當故事讀,現在,還可以當成「遊記」來讀;日後,將變成遙遠的傳說了。

三、小小推敲了一下,城南舊事裡英子所住過的地方,似乎都不是南柳巷這處故居,而是其他已經拆掉的林海音故居(如椿樹上二條)。可能是因為英子(林海音)搬到南柳巷,是父親過世以後,而這恰巧是書裡故事結束的時間點。

四、其實林海音的女兒夏祖麗寫過書,追憶林海音北京故居往事,裡面應該早有詳細的地點考究。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ndia2007&aid=2439468

 回應文章

123
电影是在文革后拍的!
2009/02/26 21:50
讓人印象深刻的女作家
2009/02/08 21:38

林海音的文筆沒有浮誇的詞藻,簡易平實婉約動人.城南舊事怕的很好能呈現出小說的原味.

電影的場景比文革後的故居更能表現出小說的境界.

大陸已沒有古跡可言.文革是人類歷史上極蠢的暴行!

--------------------------------------------------------------------

电影是在文革后拍的!


流浪漢
讓人印象深刻的女作家
2009/02/08 21:38

林海音的文筆沒有浮誇的詞藻,簡易平實婉約動人.城南舊事怕的很好能呈現出小說的原味.

電影的場景比文革後的故居更能表現出小說的境界.

大陸已沒有古跡可言.文革是人類歷史上極蠢的暴行!


天各一方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這片南城的胡同
2008/12/05 16:18

讓我深刻記憶,我曾在北京的城南生活過。

謝謝妳的好文,將來年紀大了,我也有一番舊事足堪回味。

黃靜宜(辛蒂雅)(sindia2007) 於 2008-12-25 14:32 回覆:
呵,你的記憶肯定比我深刻的!

馬丁諾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厚重的歷史
2008/12/04 11:27

邊讀邊想, 我們昨天才拆了樂生呢, 辛蒂雅也知道了.

物以稀為貴, 在中國, 最不值錢的就是歷史了? 我們負載的過去比別人長又比別人多, 橫豎走過來走過去, 撞見的踩著的都是歷史, 也就甭管那麼多了?

一個不珍惜過去的民族, 究竟想要有怎樣的未來呢?

黃靜宜(辛蒂雅)(sindia2007) 於 2008-12-04 16:50 回覆:

呵,多數政府都只能顧及眼前的利益,無暇也不想關心未來吧。

我有時無奈地想,如果這是眼下這些生存於這塊土地的人們的選擇,那我們也只能認了。什麼樣的人們,成就什麼樣的生活環境。此時此刻的北京人想擁抱現代化,那麼城市必定會留下這段時期的建設,如同台北市今天變成這個樣子,也是多少年來生活於期間的台北人的選擇,至少是他們選出來的政府的選擇。 城市也有自己的宿命吧,哈。


a11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您
2008/12/04 10:15
謝謝您

讓我重拾城南舊憶
黃靜宜(辛蒂雅)(sindia2007) 於 2008-12-04 16:52 回覆:
幸好現在還看得到一些遺跡呢...

123
大陆电影《城南旧事》
2008/12/03 23:52

大陆拍过这部《城南旧事》的电影,我小时候很喜欢,被你这么一提醒,我又去怀旧一番。电影拍的很好,浓浓的北京味,当时还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忘不了饰演小英子的沈洁的那双美丽的大眼睛!

下面是再线观看的网址: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3295495&iid=3537116

 

转载影评:  

      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黃靜宜(辛蒂雅)(sindia2007) 於 2008-12-04 16:52 回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