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0818 Emily小寶貝3歲10個月了!孩子不肯上學怎麼辦?(附照片13及短片1支)
2024/08/18 22:36:52瀏覽57|回應0|推薦0

我因8月16日要做大腸鏡檢查,前一晚按醫生指示服藥清腸,一切順利!16日早上4:00服第二劑清腸,5:00後全面禁水、禁食。弟弟和弟媳10:00來載我去聯新,10:30插入健保卡報到,等到將近中午才看到我的燈號,在櫃檯核對資料,加填打麻醉藥的自願書。檢查結果切除瘜肉,待化驗。因有傷口,接連三天飲食受限,不能提重物,要多休息,下週五回診看報告,求神憐憫、賜下平安!感謝主!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孩子不肯上學怎麼辦?

學校陸續開學了,恭喜您家的寶貝加入小小新鮮人的行列,背著新的書包,帶著水壺,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獨立的生活。

孩子適應的還好嗎?有的孩子適應的很好,讓媽媽很失落,大嘆比不上學校的魅力;有的孩子第一個星期很期待,但沒幾天就開始拖拖拉拉;有的孩子到現在還像無尾熊抱在大樹上,每天哭的像個小淚人兒……。如果您家的孩子開開心心,請您與孩子共享上學的喜悅,如果您家的孩子還在觀察摸索或處於哭泣焦慮,請再給他一些時間,相信這只是「過渡現象」而已。

還記得去年小班的喬喬,剛上學的時候各方面表現的都很好,沒想到幾個星期後的某天中午,因為學校餐點中的炒蛋而宣洩了壓抑已久的情緒,喬喬聲嘶力竭地哭著不要碗裡的炒蛋,直嚷著要回家。喬喬每天放學都會問媽媽:「我上學的時候,妳跟弟弟都去哪裡?」原來,喬喬以為媽媽喜歡弟弟不要她了,所以把她送來學校。

小山剛開學的幾天適應的很好,一大早就衝進教室的玩具角,拿著小火車開進山洞又開往動物園,難免偶爾跟同學因為搶火車引起紛爭,但……過了一個週末,小山跟媽媽說他不想上學了。

小傑從開學到今天,每天都是淚眼汪汪,如坐針氈,一點加入遊戲的心情也沒有,老師使盡了法寶,他總是搖頭回應。每天中午,趴在老師的身上,想必是哭累了才睡著的。

孩子剛入園階段,一下子接觸的環境擴大,往往會發生怕生的狀況,這是孩子心智進展上具體的調適歷程。相對於排斥陌生人,孩子會變得很黏著照顧者(尤其是媽媽),往往會因為分離,就會表現出不安、焦慮或哭泣的抗議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通常不只一種,每個孩子出現抗拒上學的時機也不同,由於孩子表達能力還沒有發展得很好,所以多半會以哭來表達。爸媽可以先觀察並了解孩子哭的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不想離開父母,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

■一下子到人很多的環境,感到不舒服。

■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常有挫折感。

■碰到不順心的事,例如:被人碰撞、被搶玩具、尿溼褲子。

■不習慣被要求或約束,例如:要收拾玩具、聽故事要坐在位置上。

多數的適應問題都可以透過親師合作達到改善,因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同,請不要拿自己孩子與他人做比較,以免帶給自己和孩子壓力。這段期間,您可以……

同理孩子的情緒

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訴後,溫柔堅定地讓他上學,避免用討價還價、懇求或威嚇的言語。另外,可以幫孩子準備一項孩子的依戀物,如:心愛的玩具,或一樣代表爸媽的物品,如:全家福照片,帶著上學,告訴孩子這些物品會代替家人在身邊陪他,讓孩子安心。

階段性分離

入園後,爸媽先陪伴孩子完成基本的生理需求及例行作息後,如:換鞋子、放東西在工作櫃、洗手,以及看著孩子加入班上的例行活動後,再離開。記得離開時「一定要說再見」,給孩子一個的充滿愛與快樂的道別(孩子通常也會以同樣正向的方式回應)。如果孩子比較黏媽媽,可以請爸爸負責送孩子,媽媽在家就先跟孩子道別。

重視接孩子的時間

爸媽與孩子約定來接的時間務必確實做到,以免約定之後無法達成,就會讓孩子因為不信任而開始猶豫要不要上學。另外,當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情況時(尤其情況較嚴重者),最好不要讓孩子變成是最後一個才被接走的孩子,因為看著別人的爸爸媽媽都來了,孩子就會想:「我的爸爸(媽媽)怎麼還沒來?」「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而增加焦慮感。

鼓勵、關愛、放輕鬆

透過共讀與上學有關的故事繪本,一方面抒解孩子的緊張情緒,亦可由書中找出解決的方式。放學後,盡量避免將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如:「今天有沒有哭?」、「有沒有想爸爸媽媽?」等,強化孩子回應「哭」或「想家人」等情緒。晚上,可以陪孩子一起散步、吃點心、玩玩具,盡量和孩子相處,給予充分的注意,讓孩子覺得親子之間不因上學更疏離,反而更加親密。

孩子初入學會有情緒的反應純屬正常現象,如果您問過身邊曾經歷的家長,他們一定會說:「沒關係,我們家小孩以前也是這樣。」孩子對於上學都會有所感受,只是有的平淡,有的強烈而已。爸媽不必過於緊張與擔心,與學校成為伙伴關係,家園同心一起幫助孩子度過這段適應期,千萬別讓自己的情緒跟著孩子一起陷入膠著,相信一定會漸入佳境。

延伸閱讀: 幼兒園新生爸媽須知─入學適應技巧篇

孩子上學後,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或是無法分享上學的狀況,爸媽需要耐心陪伴或引導,幫助孩子逐漸上軌道。

Q1如果孩子抗拒上學怎麼辦?

 有時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不只一種,每個孩子出現的時機也不同,有的孩子在頭幾天就出現不想上學的狀況,有的在上學後一、兩個星期之後或一個月後才出現。首先要與孩子以及老師溝通,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常見的原因:

不想離開父母(分離焦慮)。

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常有挫折感。

碰到不順心的事,例如:被人碰撞、被搶玩具、尿溼褲子。

一下子到人很多的環境,感到不舒服。

不習慣被要求或約束,例如:玩好玩具要收拾、聽故事要坐在位置上。

個性較內向或語言發展較慢,有需求時不敢或不會表達。

雖已逐漸適應,但想要用哭鬧來引起父母注意及呵護。

沒有人跟他玩,感到孤單無趣。

 事實上,多數問題都可以透過家庭和園方的合作達到改善,而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同,爸媽不要拿自己孩子與他人做比較,以免帶給自己和孩子壓力。

 如何增加孩子想上學的誘因呢?以下方式可供參考:

讓孩子帶自己的作品、圖畫書、花、昆蟲去班上和同學分享。

鼓勵孩子在學校做個美勞作品送給爸媽。

和孩子約定放學後再相見時要做的事,如:散步、吃點心。

但如果經過一個學期,狀況絲毫沒有改善,爸媽也確定是由學校的課程或老師素質不佳所造成,為避免孩子受到身心傷害,可考慮轉學。

 Q2 孩子因為分離焦慮不願上學怎麼辦?

 孩子鬧著不想上學的原因大都是因為分離焦慮,孩子離開爸媽會哭是正常的,爸媽不捨孩子也是正常的,但爸媽須放心、放手,平靜地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訴之後,便溫柔堅定地讓他上學,避免討價還價、懇求或威嚇的言語,否則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焦慮或猶豫,於是長期的拉鋸戰便難以避免。

 如何紓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以下方式可供參考:

提供孩子安慰與再保證(例如:雖然暫時分開還是一樣愛他,保證一定會準時來接他,請他放心在學校玩,老師就是學校的媽媽,有事都可以找老師幫忙)。

可以讓孩子帶著心愛的玩具或依附物去上學;給孩子隨身攜帶一件代表爸媽的物品,如:親子照、媽媽的手帕,想念時可以看一下。

孩子會受父母道再見時的態度所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道別是充滿愛與快樂的,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回應,所以送孩子上學時請帶著愉快的心情和孩子道別,並約訂接他的時間,讓他安心。

 Q3 明明喜歡上學,但為何還會哭鬧呢?

  爸媽和其他舊生家長聊聊,就會發現,中班以前的入學哭鬧,是許多孩子學習路上必經的過程,是無須驚慌的「成長痛」。

如果孩子已經喜歡上學了,恭喜你!這表示他已適應學校生活了。

還會哭鬧,則表示他仍然捨不得爸媽離開、想撒撒嬌,看能不能「魯」來父母更多的陪伴。

你可以稍微陪伴一下孩子(時間長度事先約定好),也給孩子一樣代表爸媽的物品,如:照片、媽媽的手帕、手機吊飾,告訴孩子想爸爸媽媽時可以拿出來看。

 Q4 孩子如果持續焦慮,是否應該伴讀?

  有的幼兒園會讓家長進教室陪伴有分離焦慮的幼兒,有的則希望家長盡快離去,由園方處理就好,前者是基於要讓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後者是擔心家長在場會影響幼兒參與活動情形,也會造成老師的壓力。

爸媽最好是能告訴老師你的疑惑與需求,找出能符合學校政策又能讓你寬心的方式。同時了解一下家長與園方的溝通管道有哪些,看看是否能透過這些方式解決你對孩子在校狀況的疑惑。

如果學校的政策是讓爸媽留下來陪伴幼兒的話,你最好不要緊盯著孩子,不妨坐在一旁看書,讓孩子不會覺得自己一直被注意著,而能逐漸放鬆自己。

爸媽如果留在教室陪伴,也不要取代老師照顧孩子的責任,孩子有何需求還是讓他去找老師,才能讓老師和孩子建立關係。

應避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老師的教學及其他孩子的行為,別將教室裡的情形自行解讀後傳遞給其他家長,以免造成誤解或對老師產生壓力。

 Q5 為何孩子不會談學校情形?即使問他也不說?

  只有極少數的孩子能對學校的事侃侃而談,因為孩子不像成人,有能力挑重點說,對他而言,一天下來做的事太多了,包括喝水、如廁、摳桌上的膠帶……等。

他不知道要從何說起,對於沒興趣的事也真的忘了,爸媽如果要知道他的飲食狀況,請避免問:「你今天吃了什麼?」而是要具體一點問他:「今天有吃飯、吃菜嗎?」

想知道活動情形,可以問他:「有畫畫嗎?有蓋積木嗎?有聽故事嗎?今天開心嗎?」但要避免有壓力的詢問,如:有沒有把飯吃完?有沒有睡午覺?

最重要的是,每天聽孩子分享上學的喜怒哀樂,具體稱讚孩子的各項進步,這樣孩子才會覺得 和您分享是件有趣的事。

 Q6 孩子是否有發展障礙問題?

  孩子剛上學時,班上一定會有搶玩具、打人、上課時遊走的孩子,這是因為每個孩子氣質、表達能力、自我控制力、專注力、家長教養態度等不同所致。經過學習與練習,狀況會逐步改善,孩子的某些問題到底是屬於生理問題還是教育問題,或兩者皆是,須經過一段長時間觀察了解。

短時間內就對孩子下定論是危險的,因為有時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個別差異,未提供適合這個孩子的學習方式與資源,或是孩子的個性無法適應較制式化、填鴨式的課程。

如果家長和老師經過一段長時間觀察與問題處理後,仍懷疑孩子有發展障礙問題,可去有公信力的醫療機構或早療機構進行評估。

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_OW60EGPeQ (4:24)

        (20240810~18 Celebrating Vitos 12th biethday; Emily and Kyle playing at Grandmas)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80926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