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6/17 12:21:17瀏覽88|回應0|推薦0 | |
因為上週一請假去淡江印製及送論文初稿給兩位校內評審委員,及下午回中壢送初稿給中大的校外評審委員,所以,這兩週除了準備口考資料,還要補課,有點兒疲累。幸好,忙了半天,嚐到甜果,考前iris鳶尾花續開了一朵,喜鵲棲息在窗邊,都讓我安心,感謝主!祂的恩典大過我的困難!這幾天,忍不住就是想睡覺,充分補眠後,逐漸恢復元氣。預計明天開始,我一定要啟動論文的修改工程,不能再拖延了!加油!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孩子說話不清楚,該怎麼幫他? 在語言學習的發展過程,兩歲孩子很容易出現一些發音不清楚、說不出來,甚至說話結結巴巴的現象,其實,大多數狀況只是語言發展過程中的過渡現象,爸媽不須太擔心。以下整理了孩子說話不清楚時,爸媽在觀念上、處理技巧上的重要作法,讓爸媽能安心陪伴孩子度過學說話的階段。 Q1:孩子說話對答如流,但捲舌音(ㄓㄔㄕㄖ)發得不清楚,需要馬上糾正嗎? 2歲半孩子的表達能力,大多處在「多字期」,也就是只會運用2~3個詞彙來表達他的意思,還沒辦法將一個句子說得很正確,如果2歲半孩子能夠應對如流,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了! 很多爸媽一直擔憂發音的問題,其實語音的學習不必操之過急,只要隨著孩子的發展適時引導,就會有所進展。根據研究發現,3歲半至4歲的孩子才能將大部分的語音發得正確,唯獨捲舌音因為發音方式困難、不易區辦,大約要到6歲以後才能正確發音。因此,2歲半的孩子說錯音或發音不正確,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需要急著馬上糾正孩子。建議爸媽可以和孩子共玩一些語言遊戲,例如:《玩出語言力》一書中,就包含多種語言遊戲,只要每天和孩子多多互動,就能促進孩子發音能力的學習。 Q2:為何孩子急著想說話,卻又吞吞吐吐、講不出來,這樣算是結巴嗎? 剛學說話的小小孩,通常是將自己的需求、感受、與當時的情境連結,來認識詞彙以及用法;他可能同時用「杯杯」表示「口渴」、「肚子餓」或是「我想玩這個杯子」。隨著年紀增長,孩子慢慢能夠分辨,「狗狗」可以指蹲著的、站著的所有的狗,但有時必須說「叔叔的那隻小狗狗」才能表明所指的特定目標。 當孩子漸漸可以說完一個句子、準確表達想法的時候,就容易會有吞吞吐吐、急於表達卻又說不出來,或是出現講話結巴的情形,這是因為孩子的詞彙還不夠多、心裡卻急著要表達,當口頭表達能力跟不上腦海中想要表達時,就容易出現上述這些問題。
爸媽應鼓勵孩子慢慢想、慢慢說,把話說完,並給他一些小線索,或輕輕重複他說的,但並不是幫孩子把話說完喔!只要能減少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並耐心引導,就能有效幫助他改善。例如:孩子說話時,不要打斷他,讓他有足夠的時間表達意思,產生說話的信心;更不要用嚴厲、不耐煩的表情糾正他或是要求他再說一次;也不要強迫孩子在眾人面前練習說話的膽量及能力;此外,可以教導孩子在說話前先想好要說些什麼,以減緩孩子的緊張。
在2~5歲之間,大約有5%的孩子會出現口吃的現象。但是每個孩子口吃持續的時間不一樣長,大約有2/5的孩子持續一、兩個月之後,口吃就自然地消失;另外2/5的孩子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時達一、兩年之久才漸漸消失(雖然這會讓爸媽很焦急,但也還算是正常的發展歷程);只有1/5口吃的孩子會持續到成人階段。 請爸媽多觀察孩子,若有以下現象,盡早找小兒科或兒童心智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在對話中,出現語句重複或不流利的情形佔10%以上。 ■語音常重複三次以上,如:我我我……,或加上不必要的音,使句子不連貫。 ■說話時,常會做出甩頭、聳肩、頓足等怪異動作。 ■孩子說話時會覺得挫折,而出現逃避說話的現象。 延伸閱讀: 2歲孩子有必要訓練成一口標準國語嗎? Q: 兒子現在2歲9個月,一般的應對均能對答如流,但捲舌音(ㄓㄔㄕㄖ)發得不是很清楚。公公很在意,只要孩子講不標準,立刻加以糾正,甚至當場要他練習好幾次,並告誡先生和我一定要隨時注意並糾正。請問這個階段的孩子,真有必要訓練成一口標準國語嗎? A: 2歲半孩子的表達能力,大多處在「多字期」,也就是只會運用2~3個詞彙來表達意思,還沒辦法將一個句子說得很正確,你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能應對如流,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了。 發音正確性 4歲左右大部分都能掌握 很多父母一直擔憂發音問題,其實語音的學習不必操之過急,只要隨著孩子的發展適時引導,就會有所進展。根據研究發現, 3歲半至4歲的孩子才能將大部分的語音發得正確,唯獨捲舌音因為發音方式困難、不易區辦,大約要到6歲以後才能正確發音。2歲半的孩子說錯音或發音不正確,是很自然的現象,所以公公的要求看起來確實不太合理。 用遊戲示範方式幫助長輩理解孩子的進展 當然,我們也能體諒長輩「望孫成龍」的期許,建議您可以這樣做: 一、買本有關幼兒發言發展的教養圖書(可參考:《玩出語言力》,林麗英著,信誼出版),把它放在家中公共區(如客廳),並常常閱讀,引起公公的好奇。 二、尊重公公的指示,主動關注孩子的發音問題,但是,是以「溫和」的解說或「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願意和媽媽一起玩語言遊戲,並藉以改善發音。如此一來,就能減少被公公嚴肅糾正的機會。 三、公公的求好心切,確實需要適時降溫。可以利用平日與公公聊天的閒聊過程,讓公公更瞭解小孫子的進步與可愛,並適時補充新的教養資訊,經過一段時間,公公僵化的教養觀與教養態度說不定會被你同化呢! 寶寶別急,慢慢說! 寶寶從簡短的詞、電報句、到可以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思,說話,其實是需要口腔及舌面控制能力、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思考能力同時運作的過程。爸媽請等待孩子慢慢學習喔! 自孩子會說話以來,每天每天,都在等著聽見他何時又會迸出什麼新詞彙來…直到兩三歲了,他漸漸可以說完一個句子、準確表達想法,總希望孩子在人前,可以「鬧幾句」,表現一下。只是有時,皇帝小子不急,吞吞吐吐、要說不說,甚至越是等著他發表,他越是不肯張口!這倒讓爸爸媽媽沒耐性等下去、發火或困惑──孩子明明會說的呀!怎麼這樣害羞?是鬧情緒?或有什麼語言障礙? 這樣吧,請爸媽放慢說話速度試試:「我-不-要-吃-餅-乾」…或者回想自己初學英文時,台上老師要求我們嘴型、舌尖、氣流變化…。 學說話有大學問! 從簡短的詞、電報句、到可以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思,說話,其實是需要口腔及舌面控制能力、認知能力、記憶能力、思考能力同時運作的過程。對初學說話的小寶貝來說,發音、選詞、組織貫串,這麼一連串語音轉換的精確動作控制,並不是那樣直接容易。加上一個社群所承襲的語法或語言習慣,對新加入的小成員而言,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嘗試,更何況是語言結構的延伸、運用。 在寶寶張嘴準確發出聲音之前,其實就已經聽懂許多句子。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從環境經驗中學習,遇到什麼樣的狀況該說什麼、怎麼說。剛學說話的小小孩,通常是將自己的需求、感受、與當時的情境連結,來認識詞彙以及用法;他可能同時用「杯杯」表示口渴、肚子餓、我想玩這個杯子。隨著發展,孩子慢慢能夠分辨,有時「狗狗」可以指蹲著的、站著的所有的狗,有時又必須用「叔叔的那隻小狗狗」才能表明所指的特定目標。寶寶的口吃、說不出來的現象,正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從他所知道的眾多詞彙中選擇,也就容易陷入「不知該用哪一個」的困境。 爸媽可以怎麼做? 其實,你應該感到欣喜,孩子不是拒絕說話,而是他開始有意識的挑選、組織腦子裡的語言,他在想,「這要怎麼說,大人才會懂呢?」 爸媽可以鼓勵孩子,慢慢想、慢慢說,把話說完。 給他一些小線索,或輕輕重複他說的,但絕不是幫他把話簡單說完,或者用「好了,我知道」打斷。即使用錯,也無須急著糾正,問清楚寶寶的意思後,再一起「發現」,「嗯,這樣說真的比較清楚呢!」 別給孩子過多的表現期許與壓力。 寶寶會說話,當然是令人雀躍、值得高興的。但是,學說話其實就像是培養其他生活能力一樣,在自然的情境裡延展,寶寶最容易明瞭感受;如果只是為了「展現孩子的天份」,要他開口說昨天看電視時偶然說的笑話,那真的太苛求、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還覺得寶寶說話太慢嗎?才不呢,你很快就會被那嘰哩呱啦、說個不停、問個不停的寶寶打敗啦! 【發展小提醒】怎麼回應孩子的「為什麼」 兩歲多的孩子很喜歡追著爸媽問「為什麼?」這是因為孩子發現只要說「為什麼」,不但可以解決疑問,爸媽還會一直跟他說話,這樣的互動經驗滿足了孩子想要與人對話的需求,所以他就順理成章問個不停了。 爸媽請用多一點的耐心來回應孩子的「為什麼」,即使孩子可能不完全了解你的回答,但他還是從中學到不少。因此,請認真面對孩子的發問,或是陪他一起去找答案,這些經驗的累積,會讓他成為樂於探索、思考的孩子,對於將來的學習也有正面的影響。 本期特選主題: 如何回應孩子的「為什麼」 家有兩、三歲孩子,大多數爸媽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為什麼」,大概都覺得無法招架,甚至後來都會覺得好煩啊。的確,要回答完孩子的問題簡直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有時只要了解孩子發問的原因,分辨問題的類型,再運用一點小技巧,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幫助爸媽脫困,不至於掉入「為什麼」的漩渦中。以下提供四個方法,給爸媽參考: 掌握問題主導權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要假藉「為什麼」來和爸媽說說話而已,例如:你正在喝水或準備午睡,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出現「為什麼你要喝水?」、「為什麼你想睡覺?」這類「無聊」的問題。如果你回答「因為我口渴」、「因為我睏了」接下來一定是沒完沒了。所以,像這類問題你只要說:「因為我口渴,你要不要喝?」、「因為我睏了,你要不要一起來睡覺?」簡單回答,再把問題拋回給他,掌握問題的主導權,他就沒興趣再問下去了。 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孩子的好奇心旺盛,而發問正好可以幫助他們更進一步探索,他們急於解開所有的謎底,因此也就無所不問,於是就會出現「為什麼天空會下雨?」、「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們走?」、「為什麼會有影子?」這類問題。 爸媽不妨在家中準備一套兒童小百科全書,或常帶他上圖書館,遇到孩子問這類問題時,就可以告訴他:「對啊,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找找看書裡怎麼說。」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遇到問題主動找答案的精神。不過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向他解釋,否則他可能會有聽沒有懂,更加「霧煞煞」。 轉移注意力 爸媽們應該最害怕回答像「為什麼長大一定要上學?」、「為什麼人會變老?」、「為什麼人會死掉?」這類問題。說實在的,有些人生哲理連大人都還未參透,又如何來向孩子解釋呢?所以,像這種問題,只要輕描淡寫的先帶過去,然後馬上用另一件事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窮追不捨了。例如:「上學才能懂很多事情呀!你要不要吃餅乾?」或是「就像小樹會變大樹一樣,所以人也會變老呀!走,我們去散步!」馬上轉移話題,孩子就不會窮追不捨了,畢竟這樣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 適切的說明原因 兩歲開始的孩子已經有強烈的自我,凡事都要爭取主導權,也會開始質疑某些行事規則。如果你告訴他去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他第一個反應一定是「為什麼」。這時如果不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可能就一口回絕你「不要」,或是和你強辯到底,因此爸媽應該告訴他:「現在外面在下雨,出去玩會淋濕,等雨停了就可以出去了。」、「天黑了,你看,太陽公公也回家睡覺了,你趕快睡,明天太陽公公會來叫你起床喔!」盡量減少直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他,這樣比較不會引起孩子情緒性反彈的問為什麼。 孩子的「為什麼」總是令爸媽頭很大。其實只要掌握了訣竅,滿足孩子發問的欲望,不但不怕孩子發問,孩子還會在一問一答中學到不少呢。 延伸閱讀: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自律性道德觀是建立在個人的價值觀上,而不是他人所施的獎懲。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建立自律性的道德觀,讓他有正確、自主的道德信念呢?有兩個很重要的基本要素︰第一,要經常和孩子交換意見,了解彼此的想法。第二,給孩子自己作決定、解決自己事情的機會。想想看,您是不是常常為孩子安排生活周遭大大小小的瑣事?再想想看,像這樣凡事替孩子作主,不讓他有表示意見的機會,孩子又怎麼可能發展獨立自主的能力呢? 自主的能力要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 一般人都認為獨立自主是成人才有的能力,孩子只要聽話就夠了,而事實上,我們忽略了,這種能力並不會在孩子十六歲或二十一歲的時候才忽然發展出來,幼兒也不是全然沒有自主的能力,因此,「讓孩子逐漸學習決定自己的事」是很重要的。因為,第一,孩子能夠從錯誤的選擇中,記取教訓,進而作正確的判斷。例如︰孩子選擇穿皮鞋去運動,等他磨痛了腳以後就會知道,要穿球鞋,才能盡興地跳躍、玩耍。第二,惟有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才能培養他的責任心,並學習為自己決定的事負責。 年幼的孩子可以從簡單的選穿衣服開始學習作決定。慢慢地,學習作複雜、重要的選擇。例如︰四歲的孩子不可能為自己擬出一天的作息,但他有能力在自由活動時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五歲的孩子則已經能為自己作許多決定,也能處理一些爭吵的問題。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讓孩子決定。比如,吃飯和睡覺的時間是不該讓孩子自由選擇的,但也該和孩子講清楚,吃過飯、看了電視、玩了……之後就該上床睡覺了,讓他有心理準備。 如果孩子平時就有練習作決定、和別人溝通意見的機會(也就是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那麼,他一定能慢慢學會自治、自律,不必事事需要成人的安排。 思考是學習的基石 和孩子溝通意見、協調看法,不但有助於孩子自律性道德的發展,對他們智力的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說︰成人常要求孩子在餐廳裡或在等候某些事時不可以吵鬧;這對孩子沒有什麼幫助,倒不如和他們討論,找些可以做的事來打發時間(看一本書、畫一張圖或先去別的房間玩)。這樣的討論需要創意、推理和與別人協調的能力,久而久之,就能訓練孩子發展邏輯思考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學習任何知識的基石。 以上所提的,需要父母以極大的耐心來實行,但是,如果我們想培養孩子的正義感、建立他個人的信念、不受獎懲的影響,那麼,我們成人就應該減少對孩子施予權威性的獎懲教養方式,代之以溝通、討論的方式,也讓孩子們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解決自己的問題。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學習,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元素,父母要學習等待,給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成長,不會在一夕之間呈現,而是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是很重要的。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