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01214~20210124 美國爾灣和台灣兩家族的休閒活動 (附照片50張)
2021/02/04 13:17:52瀏覽147|回應0|推薦0

      1月21日學校開始放寒假了,我心情上清閒不少。但是 ,手邊還是有一些待辦的私事和雜務,雖然沒有急迫性,可是仍然是有重要性。例如,寫論文和讀法文這兩件事,我必須得定下心,挪出時間,規劃好進度和時程,循序漸進。這一個多月以來,我每週忙著寫Emily的成長紀錄,較無暇整理美國爾灣和台灣兩家族的活動照片。現在總算有空可以在此和親朋好友們分享幾張去年底世賢超慈一家在美國爾灣家中歡度聖誕節、Celine已會爬能站學走且愛說話、Vito及Vic兩兄弟學業和操行成績優異獲獎、 女兒一家赴台中麗寶樂園度假的照片。此外,我也轉貼有關小學一年級的教養資訊。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做功課不專心,怎麼辦?

平時陪孩子做功課是不是會因為孩子不專心而氣得跳腳呢?其實孩子不專心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沒興趣、干擾太多等,一起看看怎麼幫助孩子更專注。

「老師,我的小孩總是不專心,怎麼樣可以讓他好好專心做功課呢?」相信這是很多爸媽共同的苦惱。事實上,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問題,不過孩子不專心其實有很多原因。例如因為對所做的事情沒興趣、沒有學習動機、周圍干擾太多等,只有少部分是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關係。

我想專心,心有餘但力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會有很多因素影響孩子的專注,排除感覺統合失調以及過動症的問題之外,有時候並不是孩子故意要不專心,請爸媽不妨先檢視一下孩子的日常行為,想想可能影響孩子注意力的一些因素,而予以多加留意,是可以改善孩子不專心的問題:

●飲食會影響孩子的安定性。當孩子食用過多的糖果、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有人工色素的食物時,情緒較易波動,應加以節制。

●環境中如果有太多足以分心的事物,如書桌上放著玩具、電視開得很大聲、花俏流行的文具等,都可能令一個低年級孩子難以抗拒,應該要盡量排除。

●建立生活的秩序感,可幫助孩子安定。除了幼兒階段建立的生活規範,上小學後仍須進一步引導,建立小學生應有的規範。例如:如何整理書包、制服,或是在哪個固定位子做功課等等,都能讓孩子逐漸練習自我管理。

●身體狀況欠佳時,如:睡眠不足、營養不良或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亦將令人感到倦怠,難以集中注意力。

缺乏學習興趣與動機

蠻多的小朋友都是讀書的時候沒有辦法持續專注,打電動玩具或玩耍的時候可就專心得很,打再久的時間都不累。這種情況就是所謂動機或興趣的問題,爸媽要從生活中觀察,或從學校表現了解他的能力和特性。

●假如他很喜歡看卡通,不喜歡看單調的課本,爸媽就可以想辦法提供一些比較多采多姿的題材,例如DVD、教育光碟等,也可以幫他把作業本常常換新的封套,變換心情。

●有的孩子不太能靜靜看書,總愛動來動去,只要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是走到電視機前面),不妨讓他讀一小段時間就起來走動一下,這樣反而更能讓他專心!

●有些孩子的意志力比較強,能夠抗拒誘惑;有些孩子容易受外在環境吸引,念一下玩一下,跑來跑去坐不定。其實這些都算是孩子的個別特質,不一定是不好的,爸爸媽媽如果真的希望改變他,就要從鼓勵肯定做起。例如,當孩子忍不住轉移到別的東西時,先肯定孩子「很認真,已經寫了十五分鐘」,可以好好地玩十分鐘,再回去讀書寫功課。

當孩子有正向的經驗並接受到正面的肯定,他會很驚訝也很開心,爸媽有注意到我已經堅持十五分鐘了;同時也了解到自己不是真的一點都沒辦法專心,對於自我的能力有正面的認識,而非責怪貶低自己「怎麼才十五分鐘,我不是好孩子」。從這裡幫他開啟一扇新的門,逐漸鼓勵他增進專注的時間和投入程度。

最後要提醒爸媽,許多孩子在剛開始上學時,因不懂得當小學生的「遊戲規則」,經常出差錯。父母在瞭解問題、探究原因的同時,別忘了給孩子時間與空間去摸索、去適應,而持續時間的長短,其實也是隨著孩子心智的成長才會慢慢增加,國小低年級的孩子,能持續半小時左右其實是相當不錯的;如果有疑問的話,可以請教學校老師或專家的看法。不要提早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造成雙方關係緊張!

「再等一下嘛!」 ~做功課拖拖拉拉,怎麼辦?

「我兒子今年剛上小學,學業表現還不錯,但對寫功課就是提不起勁來,每天我們總要花上好多功夫來催促他。為了讓他自動做功課,我們軟硬兼施,卻都沒有什麼成效。我和太太都是上班族,我們真的覺得好累,也不知道在孩子寫功課這件事上,究竟應該再怎麼努力才好?」

  孩子的做功課問題,也讓你傷腦筋嗎?不是貪玩、貪看電視,無論怎麼催促都無動於衷,就是雖坐在書桌前,卻是摸東摸西,或不時發呆,久久才寫了一點點,真令人忍不住想發火... 如果孩子能夠自動自發,那該有多好?  

   「我兒子今年剛上小學,學業表現還不錯,但對寫功課就是提不起勁來,每天我們總要花上好多功夫來催促他。為了讓他自動做功課,我們軟硬兼施,卻都沒有什麼成效。我和太太都是上班族,我們真的覺得好累,也不知道在孩子寫功課這件事上,究竟應該再怎麼努力才好?」

   孩子的做功課問題,也讓你傷腦筋嗎?不是貪玩、貪看電視,無論怎麼催促都無動於衷,就是雖坐在書桌前,卻是摸東摸西,或不時發呆,久久才寫了一點點,真令人忍不住想發火... 如果孩子能夠自動自發,那該有多好?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幫助孩子時間規劃和情緒控制

  您的孩子是電視一族或電玩一族嗎?雖然休閒活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太沉溺於娛樂當中,而忘記應該做的功課,那麼爸媽就需要多加注意,培養他的自制能力囉!人總是有好逸惡勞的本性,孩子也是一樣,建議爸媽多以引導的方式,而不要責罵孩子,因為責罵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負面的回饋,相對於看電視時的好心情,孩子更會把做功課與負面的情緒連結起來,更加添了不喜歡做功課的感覺。爸媽可以偶爾給予一些獎勵作為誘因,幫助孩子妥善地分配時間,例如:把想看的節目錄影起來,等功課寫玩再看。要讓孩子知道,讀書和玩樂需分配均衡,會玩也會讀書,才是聰明的小孩唷!

 想到功課心情ㄟ沉重?

   ~適度的調整期望

  許多孩子會抱怨功課太多,尤其是現在的爸媽多少會讓孩子學一兩項才藝,所以孩子除了學校的課業,還得應付其他領域的學習,也的確是滿辛苦的。當孩子學習的壓力太大了,感到怎麼做都做不完的時候,他很可能會以消極抵抗的方式來應對,例如催促他去做功課,他嘴裡說好,但卻慢慢磨蹭,在房間裡摸了半天還沒寫一行字。這個時候,請爸媽不要劈頭就罵,應發揮耐心,關心一下孩子的感受,是不是他有什麼困難,或是壓力太沉重了,並適度的幫助他找出解決的方法。

  爸媽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其實不見得每件事都要做到一百分,如果時間有限,偶爾只做到七十分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校外的功課擠壓掉正常的學校課業學習;假如孩子為了補習,卻沒能完成學校老師出的功課,這是很嚴重的本末倒置喔!

 孩子,你有什麼困難?

   ~諒解孩子的困難

  有時候,孩子功課寫得慢,是因為他本身有些困難,不見得是心理上的不願意。像是手部肌肉控制的問題、視覺發展的問題等,都可能影響到他寫字;而有些孩子有學習障礙或閱讀障礙,也都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如果爸媽發現孩子某些事情怎樣都做不好,以至於他討厭寫功課,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都算正常,爸媽可能就要帶孩子去師範院校的特殊教育中心或醫院的兒童心智科檢查,趁早找出他的困難,及早補救,不要等到落後太多,孩子已將學習視為畏途,那就更麻煩囉!

   學校功課不得不做,如果爸媽能適度引導孩子心甘情願做功課,會比勉強孩子更能幫助學習效果喔!或許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些親子關係的緊張,這就要靠爸媽的耐心與智慧去化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特選主題:渴望友誼的年紀~小一孩子的社交發展

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逐漸脫離了家庭的保護與依賴,朋友對他們也愈來愈重要。究竟孩子們是怎麼交朋友,怎麼看待朋友關係呢?

交朋友,孩子跟大人想的不一樣

在學齡前孩子的心目中,只要一起玩的人就算是朋友,嚴格說來,只是「玩伴」,情感交流的成分不多。隨著孩子的語言表達力和同理心逐漸增加,大約六到八歲以後,他們開始可以跟朋友溝通彼此的心情、關心對方的需要、分享好東西給對方,也能合作完成事情。他們對人際關係的需求也增加了,開始會渴望友誼,期待朋友穩定的陪伴;這個階段友伴關係具有獨佔性與排他性,孩子會因為心裡認定的朋友跑去跟其他人玩而感到嫉妒或傷心,也可能會以「我們不要跟他玩」「你不是跟我們同一國」這類言行,來鞏固自己的友誼或社群地位。

別輕易給孩子貼上霸凌標籤

有些家長會把小孩這種搞小圈圈、排擠的行為當作霸凌來看待,其實過於言重;除非有長期肢體、言語的攻擊,造成身心的傷害,而且雙方的權力或體型相差懸殊,以致受害者無法反抗,否則,低年級孩子之間的排擠行為,往往不是真的有意要傷害他人,今天小雅不跟小莉玩,或許過兩三天又玩在一起,大人不必太過緊張,往孩子身上貼標籤。

一般來說,六到八歲孩子的喜好或情緒變化比較大,也相當自我中心,不太懂得包容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他們可能很天真的認為:朋友就應該想法都一樣、喜歡的事物也一樣,如果遊戲當中彼此想法意見不合,就不能做朋友,衝突和分裂於是產生。這時有些孩子會試著主動溝通,若是溝通不成,也會再找到新朋友,有些孩子則顯得比較被動,縮在角落悶悶不樂或找大人抱怨,逐漸變成團體中的邊緣人。

孩子交不到朋友,有原因

經常保持正向情緒、社交技巧較好的孩子,往往比較容易交朋友,也比較能維持友誼;相反的,經常帶著負面情緒與行為的孩子,同學也就敬而遠之。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人際互動,都會形成一種循環,容易交到朋友的孩子,比較能獲得不同的資源,也從朋友的良性互動中建立自信,人際關係與情緒發展愈來愈好;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孩子,則因缺乏情感的支持與社交技巧練習機會,各方面發展可能都會愈來愈低落。

 幫助孩子交朋友,有方法

 1.引導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請家長經常以肯定、溫暖的言語行為對待孩子,多給他們無條件的愛與包容,讓他們對自己的特質與能力有自信,能欣賞自己的獨特;從家庭環境獲得足夠的愛、自我形象健康的小孩,比較不會對於朋友交情的變化過於患得患失,才能和同儕形成健康的友誼。

2.協助孩子釐清交友衝突:當孩子與朋友發生衝突回家訴苦時,家長可以帶著關懷但維持中立的態度,聆聽孩子陳述過程,不急著當裁判官,去指責孩子或他人;雙方可能都有理,只是對事情的觀點不同,有時候衝突是無解的,只能耐心等待轉機或彼此的情緒平靜。父母要能適度引導孩子學習同理並包容他人,而非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別人來配合自己。此外,由於事件的發生場景在學校,建議家長可詢問老師,釐清衝突的原因,再進一步協助找出解決方法。

3.作孩子的互動範本:要注意,父母對待他人的方式,會成為孩子與人互動的樣本。尤其在家中,家人要能彼此了解並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尊重彼此的感受和界線、能關懷家人的需要並且甘心樂意付出……這些都對孩子在外建立好關係有所助益。

總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場所,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呈現的習慣或價值觀,往往都是在家庭中形塑的。父母要運用正向的教養方式,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與情緒管理,這對孩子交朋友有正向的幫助,而良好的友伴關係,將會成為他們人生旅程上的重要資本。

如何處理友伴間的衝突?

處理衝突第一招:冷靜情緒

友伴相處時,小朋友的情緒很容易變得激動,動作也容易跟著變大,有時可能弄痛了別人都不知道,甚至自己受傷了也沒感覺。一碰到友伴相處時起衝突時,父母可以先將孩子帶離現場,穩住他的情緒;當孩子安靜下來之後,才有可能靜下來聽聽別人的意見或指令。

每當孩子與人有衝突時,其實,大人可能比孩子還要激動、生氣。大人這樣的反應,很容易言語失當、無法就事論事,更別提要靜靜聽孩子說明原委了;這樣一來,是很容易造成誤判的!誤判的結果,可能更會造成孩子之間、甚至與大人間的關係惡化。

處理衝突第二招:釐清事實

友伴衝突,除了化解當時的衝突狀況之外,父母接下來就是應該先瞭解事實的真相,可以詢問孩子本身或老師、同學,以獲知衝突始末。在釐清事實的過程中,大人要有一個心態:孩子之間的衝突往往只是一時的,有時是因不小心,有時是因維護本身利益而忽略別人的立場,通常孩子有自己協調處理的方式,大人只需從旁觀察引導,讓孩子自己試著解決問題。

處理衝突第三招:讓孩子說明

友伴之間發生衝突時,別急著責難或處罰孩子,先聽聽他們怎麼說,讓他們有充分的機會與時間,說出理由和情緒,然後我們再從話中尋找衝突的因素。有時或許是因為玩具不夠,所以搶玩具;也或許是說錯話,傷到別人…。如果有不好的地方,就可以當面糾正;如果有孩子受傷了,就給他真誠的道歉與擁抱;如果吵架了,就讓他們握手言和;如果玩具不夠,下次就記得多準備一份…。總之,想讓火爆的衝突有溫和、圓滿的解決,就是讓孩子能夠有完全的情緒抒發,即使我們聽起來像是藉口,也先聽他們說完後再做評斷吧!

處理衝突第四招:遵守規則

為了避免衝突,制訂規則,並讓孩子遵守,可以有效減少友伴間的意見相左。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遵守規則,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在遊戲開始前,先與孩子聲明遊戲的方式及規定,如果贏了或輸了,可以怎麼樣;如果違反規則了,又應如何。孩子為了不想被同伴排擠,通常會乖乖的遵守。另外,還可以請人當裁判,做公正的評斷。只要讓大家心服又口服,自然就沒有什麼好計較或爭吵的!

小一孩子跟著同學起鬨、搞破壞,怎麼辦?

Q.我的孩子已經上一年級。這學期老師常說起,他會跟著班上一個很皮的同學一起做危險的事或有破壞的行為。其實,孩子上幼稚園的時候,我們也曾發現他和這類型的小朋友在一起,當時行為稍受影響,但不算太糟糕,如今卻似乎越來越嚴重,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改善他的問題。需要制止他和那個小朋友玩嗎?

A. 當孩子成為團體中的特殊分子,對同學和老師造成干擾時,父母往往也會倍受壓力。不過,那個總是跟著別人起鬨的孩子和帶頭調皮的孩子,雖然不一定感受到不受歡迎的壓力,卻是此刻最需要幫助的人。   

在團體中帶頭調皮的孩子,多半是愛出風頭、想引人注意;有時候則可能是因為本身情緒、行為控制欠佳,而容易衝動。   

至於喜歡跟著別人起鬨的孩子,往往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例如:基於好奇,對別人的舉止感到好玩,但玩到最後卻不知如何停止;羨慕別人的能力,認同自己是其中一分子,不知不覺地模仿他人的舉動;自己原本很弱小,跟在比較英雄式的同伴身邊,以調皮來表現自己的「強壯」。   

從上述幾種原因看來,當孩子跟著起鬨做出不妥的行為時,其實很可能是在人際關係、自信心以及行為的辨別上需要引導,您不妨朝下列重點來進行:

探究孩子起鬨之後的心情

瞭解孩子是否在起鬨中得到滿足感或成就感。若是,則唯有幫助孩子找出他其他的長處,讓他有機會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得到成就感(例如:力氣大→可以在運動場上出風頭),才能重建他真正的自信。

爸媽教導或示範正面的行為

無論在家或在學校,多以正面的行為教導孩子或給予示範,使孩子瞭解好的行為才會被注意,才會得到別人的讚許,受其他同伴歡迎。

糾正錯事並引導到正確行為

當孩子做了不妥的事情需直接糾正時,不要只是禁止他,也應引導孩子做出正確舉動(例如:把破壞的東西收拾好),鼓勵他好的行為。   

孩子交友,自身也有階段性的需求與好惡,父母只要多提供不同的人際關係,並留意好的行為典範,倒不必太直接干預孩子和誰玩。事實上,孩子從實際經驗中,更容易學到益友與損友的差別。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5602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