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0628 寶寶滿4週!(寶寶的反射動作是未來行為的基礎)‏ ~奇蜜育兒資訊~
2014/07/21 12:38:55瀏覽74|回應0|推薦0

寶寶的反射動作是未來行為的基礎

寶寶即將滿月了,逗他時更有反應了!
平時,寶寶雖然都在睡覺,不過,他的感官其實是很靈敏的喔!就像你把他抱在懷裡,他的小臉會不斷往你的胸脯裡鑽啊鑽的,尋找媽媽的乳頭;又如,用手輕觸寶寶的臉頰,他也會立即將頭轉向刺激處(尋乳反射);若大人用兩隻手指讓寶寶的雙手抓握,嬰兒會用手掌緊握,大人用力拉起就能使寶寶的身體懸起(抓握反射)。
這些都源自於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此外,還有「受驚反射」、「步行反射」等,這些都是適應未來行為的基礎,也是小寶寶賴以生存的重要能力。
這些反射動作將在4-6個月左右時逐漸消失,這是因為當寶寶的神經系統漸漸成熟了,反射動作就會消失,代之以意志控制的自主行動。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測試一下小寶寶與生俱來的各種「神奇力量」!

寶寶賴以生存的反射天賦

媽媽終於把可愛的小祺從醫院接回家,卻發現居家座落馬路旁,一旦救護車經過或者鞭炮聲響起,原本睡得香甜的小祺立刻驚醒過來,還會突然將手臂張得開開,身體抖動一下,面對這個怪怪的舉動,媽媽有些擔心是不是哪裡不對勁……

寶寶的反射能力是指針對特定刺激的非自主性反應,沒有選擇性地,只要感受到刺激就會出現動作。由於寶寶的中樞系統尚未發展完備,當他們誕生時,老天爺也賦予他們許多反射能力,用來自我保護並適應這個環境,有些甚至是日後更複雜的行為的基礎。

當該有的動作沒有出現、或者是過了該消失的時間卻依然繼續著,便可能是身體機能產生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查。反射很少是嚴重問題的徵兆,疾病一定還會伴隨其他主要症狀,醫生不會因為寶寶的某個反射出現異常就輕易推斷,所以爸媽不用太過擔心。有時候寶寶精神不濟、注意力轉移,或多或少也會影響他的表現。爸媽請把反射當作是對寶寶成長更進一步的瞭解吧!

攸關生存:呼吸、眨眼、吸吮和吞嚥反射

寶寶天生的反射動作,有些攸關生存,有些則沒什麼顯著功能,其中和生存息息相關的是:呼吸、眨眼、吸吮和吞嚥反射。除了吸吮和吞嚥反射會在日後消失並轉變成自主行為,呼吸和眨眼都是終身具備的反射動作。

呼吸反射:重複地、有節奏地吸氣和呼氣,功能是提供身體氧氣和攜出二氧化碳。這是每個寶寶必備的能力,有些新手父母夜半醒來,聽不見寶寶任何聲響,甚至還會緊張地觀察寶寶肚子有沒有一上一下認真的呼吸,以確定他安然無恙呢!

眨眼反射:和大人一樣,當強烈光線照射或者異物靠近眼前時,眼皮會迅速閉上,保護眼睛。

吸吮和吞嚥反射:當寶寶還在子宮裡,他就會自動地吞嚥羊水,出生後,將任何類似乳頭狀的東西(媽媽的乳頭、奶嘴、甚至是大人的手指頭),放進寶寶嘴裡,他都會做出吸吮動作。喝奶時,則是吸吮和吞嚥反射同時進行。

尋乳反射:另一個與哺餵相關的反射動作,當寶寶的臉頰被碰觸的時候,他會將頭轉向那一邊並張開嘴巴。看著他們渴望地張大嘴巴並滿足吸吮的模樣,爸媽的心總是漲滿溫柔和慈愛,不過這個可愛的動作無關乎生存,寶寶誕生36個月之後,會漸漸地消失。

為日後發展奠基:抓握、爬行反射

抓握和爬行反射,在寶寶剛出生時便已經具備,約莫34個月後消失,過一段時間又出現,成為有意義的自主行為。反射消失代表神經系統的發展向前邁進,原本屬於脊髓反射的動作,演變成可以靠大腦意志控制的有意圖的行動。由於自主性抓握出現和抓握反射消失的時間點相近,所以抓握反射的消失並不如爬行反射般地明顯,通常在寶寶910個月大卻還不懂得放開手裡的東西,才敲出警鐘。

抓握反射:當手指或者其他物品放在寶寶的掌心時,寶寶的手指會向內靠攏,將東西握住,這是刺激寶寶的觸覺、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餵奶時,有時候爸媽會發現寶寶很熱情地抓著大人的衣服,那是因為寶寶的掌心感受到刺激使然。抓握反射能力的消失,象徵著神經發展很正常,自主的抓握動作開始取而代之,爸媽可以觀察到寶寶反被動為主動,好奇地抓取伸手所及的有趣物品,並於半歲左右逐漸懂得放手、換手。如果指著9個月寶寶手中的球說:「給媽咪」,寶寶會懂得放手遞過去。

爬行反射:當寶寶腹部朝下趴著,用手在寶寶的一邊腳掌施力,寶寶的手臂和兩腳會呈現韻律性地運動,像爬行一樣,但在34個月時便消失。67個月左右,再次出現類似爬行的自主動作,這時爸媽如果放個讓寶寶感興趣的玩具在前方,寶寶就會奮力地手腳並用,試圖拿取,8個月以後就能掌握匍匐前進、甚至是爬行的技巧。

觀察反射,妥善照顧與回應
驚嚇反射擾睡眠
睡眠中的寶寶,的確會因驚嚇反射動作過大而醒來,趴睡可以緩和驚嚇,甚至讓寶寶感覺似乎在媽媽懷中,而有較佳的睡眠品質。但是統計資料顯示,趴睡寶寶的嬰兒猝死症比例比一般嬰兒高,選擇趴睡也需要小心。
當然,爸媽不需要為了讓寶寶睡得香甜,而讓他處於無聲環境,這樣寶寶反倒更容易因為一點點聲響而受到驚嚇。兩全其美之計,就是當寶寶頸部較為有力、趴著也能轉頭的時候,選擇白天、爸媽能夠隨時注意看顧的時機,讓寶寶趴睡幾個小時。晚上則採用側睡,或者以包巾適度包裹仰睡的寶寶,以免驚嚇反射干擾入眠。

踏步反射間接影響走路
踏步反射和一年之後學走路的過程,沒有直接關連,但或許因為曾練習過踏步反射,寶寶的腦海中已留下走路的印象,並在日後監管走路的腦區產生連結,所以當寶寶強壯到能夠支撐自己的體重時,這個系統就能指引他踏出第一步。
雖然如此,爸媽並不需要從小就讓寶寶練習走路,延後踏步反射的消失並及早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因為即便如此勤奮地練習,也不過是比一般孩子早一個月學會走路罷了,而且並沒辦法造成學習遷移,促成其他能力的進步,所以還是順其自然,等寶寶骨骼、肌肉和平衡感各方面都發展良好吧!

丟丟撿撿真快樂
抓握反射和自主性的抓握並不一樣。抓握反射有助於啟動和強健手部肌肉,而且抓了不肯放,要等控制精細動作的能力漸入佳境,反射才會消失。自主抓握的初始動作相當粗略,既抓不住小東西,也沒法根據東西的形狀將手適度張開,直到5個月大左右,拇指和其他手指稍微能夠對握,才能抓得穩一點,也能將東西從一手換到另一手。
隨著操作經驗的增加,以及手眼協調度愈發靈敏,半歲寶寶就能根據東西材質做出反應,譬如攤掌撫摸毛茸茸的玩偶,或者同時伸出兩手抱住一顆大球。9個月的時候,寶寶的手掌便能收放自如地張握,這時就自然地玩起他們最愛、但爸媽頭大的「我丟你撿」遊戲。
剛開始爸媽看寶寶玩得開心,也會很興奮地幫忙撿拾,但撿久了會疲累與不耐煩,爸媽可選擇比較不會滾的東西給寶寶丟(如:沙包),然後用遊戲的方式請寶寶自己撿,對寶寶而言,撿拾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爸媽停看聽:奇妙的反射行為──驚嚇、踏步、巴氏反射

有些反射動作之所以存在,學者認為是因為它們可能具備演化上的意義,譬如當不小心跌落時,驚嚇反射有助於嬰兒攀緊媽媽,而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主動的抓抱,或許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

驚嚇反射:又稱摩洛 (Moro) 反射,指的是當寶寶聽見巨響,或是被抱的時候,無預期地快要掉下去之際,他們會自動地、對稱地將手臂往外張開,然後弓起背再將手臂往身體靠攏,像是抓住什麼東西一樣。雖然長大以後聽到巨響也會嚇一跳,不過這項反射能力約在67個月左右消失。

踏步反射:當寶寶被抱直、站在一個穩定的平台上,他們會有規則地擺動雙腳,像走路一樣。一般而言,約莫2個月左右,這個反射動作就會因為寶寶的成長和脂肪增加,身體太重、兩腳無法舉起而消失,但如果將嬰兒放入水中,減少地心引力,踏步反射出現的頻率又會增加。不過在重視走路的社會文化裡,由於從嬰兒時期就常持續練習走路,他們的踏步反射反而持續到將近1歲、會走路之後才消失。

巴氏反射:即Babinski反射,指的是如果輕敲寶寶的腳掌底端,他的拇趾會朝上翻起、其餘4趾呈扇型張開,然後又縮起來。812個月左右反射就會消失,屬神經正常發展指標之一。雖然動作很有趣,但爸媽可別玩上癮,而忽略了一直被玩的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喔。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527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