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20 18:34:21瀏覽2929|回應2|推薦16 | |
這張「第一屆金韻獎得獎專輯」是我用自己的錢買的第一張黑膠唱片。不久後,校園民歌興起。
一些專門店、網路上的二手LP唱盤、唱片依舊有銷路。乃至於金革唱片今年在台北市中山北路成立豪華的旗艦店和最近誠品舉辦的第一屆的「黑膠文藝復興運動」,在在顯示出這股黑膠熱,似有「起死回生」的態勢。 前些日子去敦南誠品「黑膠文藝復興運動」會場參觀和採訪,果然,年輕人不少。甚至,還有學生拿新式的照相手機,對著古老的LP唱片封套猛拍。現場展售唱片機的攤子,也不時有人光顧,或與看攤子的老闆交換使用心得。 對我這個五年級生來說,來到這樣一個場合,也算是個音樂成長歷程的回顧。看看現場展出的收藏的唱片,好多都是小時候或求學時代曾經看過或擁有過的,甚至是父親那一代在聽的(如南管、正音或是過年時播放的節慶音樂)。 那時聽的音樂無從選擇,大人聽什麼,我們就跟著聽。「梁山伯與祝英台」、謝雷的「苦酒滿杯」、姚蘇容的「今天不回家」等等,可說是街頭巷尾都在播。 那時,家裡有一台多功能的三洋電唱機。小學時,跟著讀高中的哥哥聽西洋歌曲,也就是當時所謂的「靡靡之音」。那些唱片大都是在台北市的中華商場的唱片行買的,學生沒錢,買的都是廉價的翻版片。印象中,比較流行的有Billboard排行榜,以及「學生之音」系列。當然,那時學生舞會盛行,舞會上製造浪漫氣氛用的「慢歌」,以及炒熱場子用的舞曲音樂都不能缺。 高中時,金韻獎、校園民歌興起,在音樂的選擇上開始有了自主權。我記得自己花錢買的第一張唱片正是金韻獎第一集。那天在誠品現場,我也看到了這張─「一位大學生彈著吉他」的熟悉封套。 上大學後,家裡那套音響大概也壞了或搬家時丟棄了。幸好我學的廣電科組,在錄製播音節目時的配樂或播放的音樂,也還是使用唱片,當時,CD還沒出現。而錄完的節目,是存錄在盤式的錄音機上。當時系上採用的唱盤是DENON的,錄音機是REVOX牌的,後來我才知道這些都是不錯的頂級器材。 由於製作廣播節目的需求,系上的唱片相當多元化,除了唱的,還有音樂的,古典、中國、台灣的都有,像是波爾瑪麗亞、詹姆斯拉斯特樂團。印象比較深刻的片子還有寶麗金、飛利浦和新格公司唱片公司發行的,只是現在這些公司似乎都退出這一市場,只留下一些錄音。 當然,有更多的回憶都藏在那些唱片封套裡。(更多當天拍的封套請到我的個人相簿裡參觀)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