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2 16:50:43瀏覽1288|回應0|推薦7 | |
圖說:活動中,女兒感謝媽媽,母女兩人深深地擁抱。 周末應朋友的邀請,參加了一項「成長心連心」的活動。這活動是一家訓練教育推廣機構回饋社會的公益活動,活動的重點在促進人與之人間的溝通,尤其是學生、家長和老師三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助。 根據活動的目的,參加的人員分為家長、老師和學生三大部分,加上服務志工共四大類。舉的地點在中學,並以該學校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參加。 我的朋友是活動的志工,原本我們家讀國二的女兒要參加,後來臨時有事,變成只有我們「二老」參加。和舉辦地高中的家長、學生和老師行政人員混在一起,我和太太更像是「客人」。不過,在活動一開始後,這些都不成問題。 活動內容主要透過體驗式教學的方式來傳達,有些課程內容以前曾參加過類似的,比較不新鮮。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面對面溝通的「遊戲」。 三種不同身分(或年齡)的學員,隨機兩個人為一組,各扮演A、B拍檔。老師要求A拍檔利用1分鐘的時間,向B講述最近一件得意的事。A 講話時,B要看著對方,專注地聽,不能發問、插嘴。 等A講完,B要把剛剛從A聽來的話,重複一篇講給A聽。A聽完後,要把這一過程的感受講出來,與B分享。 接著,A、B角色和、順序互換,改成由B先講一分鐘,但內容改為最近讓B感到沮喪的一件事。 進行時,由於角色的要求,可能家長與學生、學生與訓導主任或家長與老師會分在同一組,變成拍檔。只是,同一家庭的爸爸媽媽,不會跟自己的兒子、女兒分在一組就是了。 在操作過後,大家集中,與所有的學員分享。集體分享時刻,有好幾位家長、學生上台,講出他們的感動。我發覺,感受最深刻的都是年齡相差較大的「學生、老師」或「學生、家長」這種組合的。
這位母親的這句話,讓我沈思許久,也算是參加這個活動最大的收穫。 回想看看,我們對自己的週遭的朋友、同事,尤其越是朝夕相處的親人,當他們與我們講話或分享時,我們很容易就不自主地分心、插話或自以為已經明白了就要對方不要再講了或早早就下了一個決論。當親人與我們溝通時,我們的專注,往往撐不到一分鐘。 這樣對話,對方的感受自然不佳。以後,有事就不再跟我們分享,親子關係自然愈來愈遠,極端一點的,大家變成住在同一房子的陌生人,或是家庭變旅館,大家沒什麼話好講。 因此,當這位母親在活動現場因教練的要求,專心聽完一分鐘時,那怕雙方只是幾分鐘前才認識的,依舊能覺受專心聆聽和被尊重的感覺。 有兩、三個家長上台分享了類似的感受,而坐在台下的他們的兒子、女兒,在與其他同組的長輩同樣互動過後,看到爸爸、媽媽上台講出心裡的話,也不由得上台與媽媽抱一下,甚至,有二位女兒還與媽媽相擁而泣。 這一刻,正是活動核心的目的:讓人打破平日的隔閡,讓不同世代間建立良好、正面且有效的溝通。 雖然我的女兒沒有在場,但坐在台下的我,也願意要把這樣的「遊戲」,帶到家裡試看看,讓親子溝通變得更交心。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