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24 00:05:26瀏覽2981|回應1|推薦13 | |
休假三天,到花蓮去賞鯨豚,滿足小女兒的願望。按以往的經驗,從台北到花蓮至少要五個小時,這一次不一樣,走雪山隧道可省下近一個半小時。 從北二高轉北五高(北宜高速公路),過了先前在電視上常看到的坪林行控中心後,就看雪山隧道的入口。 一進入隧道,按照指示把收音機轉到特定的FM收音頻率,就收聽到由行控中心播出的事先錄製好的宣導節目。全程近20分鐘,行控中心不時插播,提醒用路人最新的路況。 (我突然有個想法,這段20分鐘的廣播,其實可以賣廣告。除非你不,否則,打開FM就強迫收聽,接觸率應該很才是。) 從雪山隧道開通前,國道單位就不時宣導雪山隧道的一些特別規定。除了隧道內不能變換車道外,開太快(最高限速70公里)、開太慢(烏龜車)都會被罰;與前車車距要保持50公尺以上。加上事前一再地宣傳全程設有多少監看器、錄影機,以及不時出現跟拍錄影的警車等,讓第一次過雪山的我,打起精神,專心開車,絲毫不敢違規。 去程是星期三的早上,車輛不多。一進入久仰的隧道,我感覺每輛車的「心情」好像都跟我一樣,很守規距,這在其他國道上是非常少見的。果然,全程沒有人任意變換車道,也都能維持60至70公里的不超速又不慢開的速度。其間,還要盯著牆壁上每50公尺設置的紅色消防水管箱,好與前車保持規定的距離。 聽了幾段罐頭音樂和兩、三個歡迎和提醒插播後,出口已出現在,這比預期中早了些。一出隧道,就是頭城,好快喔。 還沒進入隧道前,女兒開始問:裡頭會不會沒有空氣?到了裡面,女兒還擔心:會不會發生火災?發生火災時該怎麼辦?可見開通前一些負面的報導影響之深。雪山隧道方便歸方便,我自個兒也只能暗自祈禱,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吧! 但星期五回程時,情況有些變化。當天晚上要回台北時,可能是許多人工作了一星期,也是這時候要回台北(回家?),還沒有到入口,遠遠地就看到入口前排隊的長長車陣。這應該不算是塞車,只是車多,原因是車速由高速要減低速度,又要拉大車距,自然需要好一陣的緩衝。 好不容易我們進入隧道後,由於前車的速度很慢,就算我們要快也快不起來,而且,和車前也無法保持規定的50公尺的距離。
這時,行控中心說話了。他們廣播,「開放前後車距到20公尺,請大家加速前進」。我發覺,這一招很有效。因為,原先與前車保持在50公尺(或以上)的距離,此時,每輛都開始加速追上前車,一輛輛加速、追上的結果,整體的車速開始明顯地提升。過了隧道中段以後,就維持在60至70公里的正常速度。 當中還有一段插曲。在開放前後車距可縮減至20公尺後不久,行控中心突然廣播,要「車號XXXX-XX的車子,快速前進,不要與前車距離過遠」,此時,車內的家人開始看看前後左右,是不是我們前後的車子。 同時,我們全家人都覺得行控中心好神,還可清楚看到那輛開得離譜慢的車的車號,並公開廣播讓全隧道的人知道:「你是烏龜車,烏龜車,烏龜車!」(張國治老師的語氣)。 就在這一陣意外中,坪林的出口到了,我們家這一趟的雪山隧道初體驗就這一陣的歡笑聲中結束。所幸,有空氣,沒有意外,也沒有發生火災。 後記1: 回到台北後第二天,聽到新聞報導說,雪山隧道發生開通後第一次的大停電,而且長達10分鐘,原因聽說是變電箱還是受電箱受潮。還好沒有沒有人傷亡,而且,我也沒遇上。 後記2: 今天晚報報導,雪山隧道發生開通以來最嚴重的大塞車,在一個星期天,北上路口回堵達15公里。調整車距是高公局緩和塞車考慮的手段之一。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