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08 21:42:35瀏覽1702|回應3|推薦11 | |
最近被指定參加報社舉辦的mentor(導師或夥伴)培訓課程,在兩天的課程中,重點之一是學會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別人,才能擔任好mentor的角色。 老師要我們做一種叫作LIFO(人生取向)的測驗卷,並依結果把每一個人的價值觀或是行事風格分為卓越、行動、理性和和諧四種類型。 卓越型的行事作風是:只要有一個很好的理由或目標,可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有很好高的忠誠度和合群性;行動型的人則是比較考慮自身的利益,但有行動力,為了想要馬上得到成果,可能不顧後果。 至於理性型,可說是深思熟慮型,做事穩健、凡事按事先的計畫一步步來;和諧型的人注意團體裡每個人的感受,在意人卻比較不在意事,或可稱作社交性。 根據測驗的結果,有九成以上的受訓者,屬於卓越和理性兩類型,我也在其中。我的卓越和理性指數最高,兩者不相上下;行動指數最低;和諧指數還可以。不過,從更詳細的分析,我內心有希望自己的和諧指數再高一點的期望,也曾作出一些努力,但結果,別人還是認為我是一個嚴肅的人,社交手腕不老練。 老師解析,這是傳統中國禮教文化和價值使然,使得本土企業內(相對於外商公司)的主管,行動型和社交型的人比較容易招忌,與更高主管的風格不合,因此比較難出頭。 在課程的最後,老師期勉大家,要作一位好的mentor或主管,必須三不五時要勉強自己去試試自己「不適」(不喜歡或不習慣)類型風格,才能調和個性,否則會偏頗。 結果,在這一次報社瘋狂的忘年會活動中,我就試著來做做那些讓自己不適的行事作風。實驗的結果,出乎預料。 在活動構想還沒完全敲定時,我就對組員宣示:這一次我可以澈底犧牲。這樣的帶頭效果,使得其他組員沒也有推拖的籍口,大家全力配合。這種先說了再考慮後果的作風,是屬於行動和領導類型的人,並不是我熟悉的。但是,勉強自己去做做自己不舒服的事,不正是我這次「自我實驗」的目的? 在排練、編寫劇本的過程中,同仁們對於結尾的強度和效果頗有疑慮,尤其在聽到其他組表演內容的種種傳聞後,大家一度沒有信心。 最後,終於還是把重點和希望放在我的「澈底犧牲」上,事情演變至此,看來我真的要兌現諾言了。一直到演出前,我都還在自調適,做心理建設。 此時,為了整個組的表現,顧不了自己了(卓越型),但同時,我開始計劃要如何脫得跟別人不一樣(理性型)。在想好了初步的構想後,決定在最後一刻修改結尾:團體表演後,我自己要來一段solo。 首先,我傳話給幫我們化妝的人說:當天要畫一個假的胸部,記得帶畫具。對方說,已幫我們保麗龍碗做了一個立體的胸部,我堅持要用畫的,而且是逼真、立體、美美的那一種。 然後,寫了一封信告訴同組成員我的構想,以及最後的結尾要修改的內容。 由於本組最後一次練習已結束,這時候再改,完全沒有排練的機會,許多的組員擔心出錯和演出時的效果。這時,我只能安慰大家不必擔心,照做就是了。 原來,我熟悉的理性風格的行事風格(深思熟慮,事前計劃)又跑了出來。前一個晚上,我就一直在想,包括要如何脫,要如何串場、下什麼前提和暗示、要想出三個不能脫的理由,以及必須脫的兩個理由。 最後決定,脫的時候要採右遮遮、右掩掩,製造戲劇效果。脫完了,要問四個問題:要問一位歐吉桑乳頭的顏色,再問一個女同事有關尺寸的問題,然後要跟最高主管要獎金,結尾時要問所有的人:有沒有掌聲等,塑造結尾的氣勢。 先想好,記下來。深夜裡躺在床上,一再模擬可能的情況和效果,並再做修正。我在床上想像可能的笑果,自我催眠:一定會成功的 ! 可是到了隔天,在上場前和同事對話時,發現忘了一半,講得不是很順,我心理也有點慌。但在組員面前,只能強作鎮靜。 上台後,演出的跟事前模擬的大概有90%像。但是,效果則是超乎預期,驚呼聲、笑聲連連。下台後,組員信心滿滿。最後,我們果然得了團體第一和個人雙料第一。太美妙了。 下台後不久,神奇的事情跟著發生。許多人對我表示:刮目相看、太意外了。然後,也有幾位美女主動表示要和我拍照,我雖受寵若驚,當然來者不拒。 回到mentor的主題,如果套用這四個行事風格來省視這整個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和決定,其實是有不同的行事風格在左右著。 勉強自己去做不適的類型、事前就決定犧牲、要勝出、為了整個組的榮譽,主管要帶頭做等,屬於(卓越型) 在前一天才臨時改腳本,不考慮後果,這是屬(行動型)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