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是CCTV綜合頻道最近播放的一個紀錄片,一共有7集,今晚(5月22日)播最後一集。
《舌尖上的中國》可不是做菜的美食節目,是一檔知識極其豐富的紀錄片,百度百科介紹說:主要內容爲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總導演陳曉卿說: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厨師分級別,食材不分,每天吃著山珍海味幷不意味著這種生活方式很高貴。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厨房裏,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人吃什麽,這其中涵蓋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以美食作爲窗口,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努力追求的目標。在這些影像中,在那些令人饞涎欲滴的畫面之外,還展示著中國的日常飲食流變、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美食類紀錄片,所以强烈推薦給大家,有興趣的網友可看一下。以下我分集介紹(視頻我慢慢補充)。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綫。這種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爲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采集,撿拾,挖掘,捕撈。穿越四季,本集將展現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國人的烹調手藝與衆不同,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後的主角。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
在吃的法則裏,風味重于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爲了保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臘、風乾、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幷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要統計中國菜的菜品數量、毫無爭議地劃分菜系,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調味……有時候,這些顯得簡單,有時候却又無比複雜。中國的厨房裏,藏匿著什麽樣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調料的配比?是對時間的精妙運用?是厨師們千變萬化的烹製手法?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第六集《五味的調和》
不管在中餐還是在漢字裏,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裏,對于“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起自于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道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第七集《我們的田野》
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古到今,這個農耕民族精心使用著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