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9 22:13:14瀏覽258|回應0|推薦2 | |
從素食、建築、佛像談中國佛教的特色 佛法到中國來之後變成中國化了-不再托缽、不再樹下一宿了,從飲食和居住的方式,和印度佛教有明顯的差別;所以筆者想從素食、建築、佛像談中國佛教的特色,唐朝之後,「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叢林是佛教大學。叢林的教學、講學、教法、教材,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我們從經典、音樂、佛像、建築、供具,稍微留意都能夠發現這些有完善的教學意義。中國佛教僧人素食是因為梁武帝的提倡,他讀到楞伽經「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吃眾生肉」,和原始佛教的出家眾托缽乞食不同,佛教藝術的起源?「佛像」是佛教儀式信仰的中心,但事實上在原始佛教的時代,並沒有釋迦牟尼為主體的佛像出現,這是基於釋迦成佛之後,因具備了崇高神聖的性格,故一般凡人的形象是無法具體來表現。在當時的宗教圖像表現方法,則是以象徵性的圖案來表示,故藉由「佛足」、「聖樹」、「法輪」等圖案,暗示釋迦佛所出現的位置與場景,這個時期被定稱為「無像時期」。 中村元的觀點:中國人喜好以具體形式表達複雜的多樣性,例如,「藝術空想的具體性」,關於佛教的藝術起源於印度而盛行中國,不僅展現燦爛輝煌的藝術成就,更成為日後中國珍貴的文化寶藏。佛教的藝術也可以看出佛教的義理和題材?各朝各代是以什麼信仰力量做為造像事業推展的基礎?在不同時代,其具體的藝術手法和表現特色又是為何?這也是筆者所要探討研究的核心,藝術是靈活的,不是只有表現在文字書畫裡,它可以非常活潑的呈現在建築、造像等,筆者有興趣的是中國人具有藝術高超的遠見,在東方文化中的藝術創作,能與西方宗教藝術相比的則是佛教,例如,敦煌壁畫、雲岡石窟、北京房山石經。 東方人文思想讓我回歸到印度佛教的淵源,同時也使我去思索佛教的歷史演變過程,基本而言會表現在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起居,這也是我為何要探討從素食、建築、造像,來探討中國佛教的特色。透過這三方面的研究,會讓我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對人類心靈上的安慰是多麼的重要。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