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真理大學遊記~牛津學堂&大禮拜堂&馬偕故居
2023/06/01 08:00:00瀏覽4426|回應1|推薦33

5月中本想去淡水欣賞南瓜隧道,朋友說景點很小交通不方便,既然想去淡水,就決定去參觀真理大學(Aletheia University)。

到淡水捷運站後,有導覽來接直奔真理大學,下車後走在翠綠的人行步道,感覺很舒服。

先走到圖書館()和牛津學堂()

原來這是牛津學堂的後面(or側面)

圖書館前是翠綠草地

牛津學堂的建材、磚、福杉來自福建廈門,三合土則以蒸熟的糯米加石灰、烏糖汁搗製而成的台灣傳統建材,與馬偕博士合作的匠師,據傳是當時淡水著名的土水師 洪仔泉。

圖書館前是翠綠草地,圖書館沒安排入內參觀。

繞到前面就是牛津學堂前的池塘及大禮拜堂,應該就是我在資訊中尋找很久的美苑花園。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於1882年在台灣淡水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

牛津學堂這所著名的中西合璧建築,為馬偕博士所設計、督工,不僅充分表現馬偕博士一向追求的中西文化交融理想,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社會背景。其建築形式採台灣傳統四合院大厝,兩進兩護龍的格局,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牆」的作法,左右兩廂護龍也是西式圓拱形「雨 披」的門窗和百葉窗。屋頂雖是傳統台灣紅瓦斜屋頂,卻有西式的氣窗,並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Pinnale),而小帽尖又是中國尖塔的造型。正身與兩廂 護龍之山牆也有傳統廟宇的泥塑鵝頭飾,但圖飾卻是西式的波浪與船錨。

牛津學堂百餘年來,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真理大學的搖籃地,也曾做為教室、宿舍、圖書館、禮拜堂,今日則是史蹟館,建築體也經歷多次修葦,目前第二進屋舍已拆除、中庭也加建、門窗也修改不復舊觀,但大抵仍保持原建面貌,被政府指定為二級古蹟,堪稱是台灣近代史上的重要建築。

從牛津學堂望去水池幽美,大禮拜堂的建築粉美。

大禮拜堂感覺很適合拍照留念喔!

牛津學堂前矗立著馬偕博士的雕像

財經學院大樓寫著真理大學

從真理大學退休的導覽言談中,能感覺她對馬偕非常的崇拜與敬愛……

大禮拜堂從每個角度欣賞都粉美,原來這裡就是真理大學的美苑花園;校園寂靜,我們放緩了腳步,生怕破壞這裡安寧的校園氛圍。

1965年設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94年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獲教育部核定正式改制為真理大學。

想像中若6月底來美苑花園,荷花盛開時,應該是非常漂亮喔!

理學堂大書院是台灣最早的理學堂,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本館)所在。

位於理學堂大書院中,定期展出馬偕所持物,及播放被原住民討厭反抗到其被接受的過程影片,意旨在紀念偕叡理的創學理念:「寧願燒盡,不願鏽壞。」

內部陳列珍貴文物與影像,目前為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並被政府列為古蹟。

當年馬偕幫忙民眾拔牙的照片一直重覆可看到,可見這是多麼重要事件。

真理大學大禮拜堂對外的門口以三角形屋頂造型建造,象徵著「三一真神」。為了與紅樓建築群的樣貌相稱,外牆採用了紅色系面磚。如此宏偉而美麗的建築曾榮獲 1998 年最佳建築師獎呢!

從大禮拜堂處回望牛津學堂

真理大學禮拜堂建於1997年,總共有十層樓。其中有大禮拜堂、小禮拜堂以及教室。大禮拜堂最多可容納約1500人,小禮拜堂則最多可容納約180人,階梯教室亦可容納約160人。裡面有全台第二大管風琴,僅次於國家音樂廳,高度達4層樓、共3240支音栓管。

大禮拜堂設有由荷蘭管風琴廠佩爾斯(PELS & VAN LEEUWEN)以手工製造的巨型管風琴,是台灣最高兼為首台設有32呎音管的管風琴。內部不對外開放,只有事先申請才能入內參觀,當然有導覽也行。

很幸運當天剛好有學生合唱練習,聖歌簡直就是天籟之聲。

從樓梯間看到樓下拱門層層疊疊粉美,導覽說要帶我們到樓下拍攝。

因此就走出大禮拜堂,shine愛攝症發作又欣賞一下牛津學堂。

池塘有倒影挺美的

大禮拜堂從這角度拍攝很有西班牙風格

因為地下樓層門是內鎖,所以擔心出去後進不來,於是放棄探索,直接坐電梯往最高樓層;但要到塔樓要走階梯,樓梯間的窗外可看到紅毛城,真是很美喔!

紅毛城和真理大學就在隔壁,紅磚建築物感覺非常相似。

窗外的八角樓塔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從八角樓塔的八個窗戶俯瞰,每個角度都是美景;

淡水河觀音山景色怡人

居高臨下俯瞰,才發現美苑花園還有綠籬雕塑的字母喔!

美苑花園和校門相鄰近

塔樓內放置已經一些過季的古董英打,想當年.......

窗外的紅毛城粉美,shine 2021終於再重遊過,印象極深刻。

這座建於1882年的大禮拜堂採用的獨具基督教教義風格的尖拱造型,意喻「虛心祈禱的手」。

大禮拜堂沿斜坡而建,藉助地勢而顯得氣勢恢宏。獨特尖拱造型的大禮拜堂,重複使用象徵「虛心祈禱的手」的尖拱造型,無論主體建築、窗戶和大門,都蘊含基督教教義。

大禮拜堂位處紅毛城、牛津學堂、牧師樓、姑娘樓等紅樓歷史古蹟建築群之中,它們共同組成具有古蹟與洋樓風貌的建築群。它的外部採用哥德式的設計風格,而內部則以傳統設計為本,以配合上述禮拜堂的建築設計。

大禮拜堂座落於正門旁,真理大學(台北校區)之地標。

真理大學正門,也有極富教義風格的尖拱大門,尖拱意喻「虛心祈禱的手」。

前往馬偕故居時,經過紅磚建築物,不清楚是牧師樓還是姑娘樓......

在真理大學內有兩棟紅磚洋樓,兩樓都是吳威廉牧師設計之殖民地式紅磚迴廊建築,姑娘樓建於1906年;牧師樓建於1909年。

這種二層樓紅磚洋樓,當年淡水共有三棟:一為紅毛城內之領事官邸,還有崎仔頂老街之達觀樓(紅樓),以及鼻仔頭黃東茂公館,吳威廉牧師又在姑娘樓西側,建了一棟相似的牧師樓作為其寓所。

牧師樓在當時是提供給牧師居住的,姑娘樓過去的用途是提供住宿給來台灣傳教的女宣教士。目前則是校長辦公室。

比例精準,砌功精湛,是淡水難得之古蹟。

這裡的樹幹披著綠衣,真是翠綠喔!

庭園裡的老樟樹應有百年以上樹齡

與教士會館、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風格相似,馬偕故居以英國殖民地復興風格設計,並以西班牙式的白堊孤廊為主要特徵,因有著白色牆體而被暱稱為「馬偕的小白宮」。

紅樓之一

馬偕故居的入口前後看一下

其建築平面呈正方形,建築平面採用三面拱廊,內部則以中央走廊左右對稱;這是左迴廊。

入門是長長的走道

馬偕故居是馬偕博士在1875年所建,他於此結婚生子,也在此臨終,建築是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是馬偕親自設計督工的,建材由廈門購入。

屋架為杉木,迴廊屋架略低於室內,因此屋頂有高低二階,壁體為磚石構造,並設有高台基、高挑高屋頂空間及通氣孔。

淡水濕冷,壁爐是必備的。

拔牙感覺是當時很重要的大事件

住處後方天井廚房上方則建立二層之讀書樓,作為私密研究空間使用。

建築形式反映出外國人在面對臺灣地理因素時生活住所的考量。

馬偕故居在馬偕傳奇的一生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結婚、生子、去世......,一棟房子該有的經歷都曾發生過;

該建築物能夠展望淡水河和觀音山景觀。

外觀有十多個拱圈,與落地門窗相呼應,呈現良好的採光及通風。

很適合美拍的景點喔!

今日兩位美麗的導覽朋友

裡邊是一座綠意盎然的青翠庭園,耀眼的午後豔陽化作一道道的錯落光影輕灑在潔白外牆上,輕柔的樹影隨風搖曳,真是一幅如夢似幻的綺麗景緻,它所散出那超脫塵世的高雅氣質,一股清新怡然的幽靜之美呈現在眼前,馬偕真是慧眼獨具,選擇建在這裡是太神奇啦!

馬偕故居在二次大戰初期改為「安樂寮」,供失去家庭的婦女住宿靜養,後來淡水中學租作學寮,稱為「白虎寮」,戰爭末期充作彈藥庫。

這棟英國人稱為bungalow形式的建築,是1875年馬偕博士所建造的寓所。座落於蓊鬱青翠的埔頂,四望淡水山河美景。而這擁有優雅三面迴廊的白堊洋樓馬偕博士還在建物後方加蓋「讀書樓」作為讀書研究之用。他亦在此娶妻生子,馬偕故居甚至成為馬偕博士開拓宣教的重要基地,直到1901年馬偕博士病逝為止。1965年真理大學創校後輾轉成為圖書館、實習旅館和學人招待所,馬偕家族返台也都下榻於此,本建築可謂馬偕博士家族紀念建築。

教士會館側面

教士會館除了淡黃色的外觀以及拱門下的白色欄竿數量略少外,基本上與馬偕故居幾乎完全相同,比起牧師樓與故娘樓,更是有著雙胞胎的fu.......

教士會館建於1875年,為馬偕博士所設計的西班牙風格建築,其時用作宣教師宿舍,近代作為前校長公館,現已規劃為真理大學教士會館,作為紀念在台宣教士之用外,也提供餐飲,文化導覽,藝文空間等服務。

其實我又分不清馬偕故居與教士會館啦!

走出校外真理街或新民街,小巷弄古意盎然,走起來很好拍......

當年房屋都蓋得如此漂亮,讓後人有舒服的環境喔!

回到真理街警衛室(前門)

走回停車場,圖書館其實很壯觀。

紅磚建造的牛津學堂還真亮麗

校園環境真的很優美,真理大學再見啦!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ne016&aid=179224595

 回應文章

黃掬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1/04 18:15
Shine girl 平安
我看一個臉書朋友PO文
提到 Meili Chen 的朋友
妳寫了一篇文章詳盡介紹真理大學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居然可以這麼奇妙!!!
來問候妳一聲
祝你新年平安喜樂健康蒙福

shine girl(shine016) 於 2024-01-06 20:40 回覆:
希望有緣認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