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臥具尼師壇
2019/06/10 19:17:50瀏覽665|回應3|推薦5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5%B0%BC%E5%B8%AB%E5%A3%87

佛學大辭典 導航

PD-icon.svg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屬公有領域。

尼師壇

【尼師壇】

(物名)Niṣīdana,又作尼師但那,𩕳史娜曩。譯言坐具。一曰隨坐衣。亦為臥具。長四廣三。坐臥時,敷地護身,又布於臥具上護臥具之具也。以為禮拜之具者,謬也。

寄歸傳二曰:「尼師但那坐臥具也。」

行事鈔下一曰:「四分為身為衣為臥具故制。」慧琳音義一曰:「尼師壇,梵語略也。正梵音具足應雲𩕳史娜曩,唐譯為敷具,今之坐具也。」

名義集謂佛初度五人,及迦葉兄弟。並製袈裟,坐具在袈裟下。後度諸眾,徒侶漸多。年少比丘,儀容端美,入城乞食,多為女愛。由是製衣角在左肩,後為風飄,聽以尼師壇鎮上。

後外道達摩多問比丘,肩上片布,持將何用?

答曰:擬將坐之。

達摩多曰:此衣既為可貴,有大威靈,豈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

比丘白佛:由此佛製還以衣角居於左肩,坐具還在衣下。

張希復詩云: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時不鎮尼師壇。即謂此也。

\

律制生活 133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5-05/133.php

在佛的當時,證到四果的弟子,固然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年輕的初出家比丘並未斷欲的(初果斷邪淫,三果斷淫欲),故在睡眠之中,尚有遺精的現象,因此把臥具弄污了。佛陀發現此一事實之後,首先將比丘們訶責了一頓,隨即開示離欲之道,並且准許比丘們做尼師壇,用來「障身、障衣、障臥具」。以此可見,尼師壇既非坐具,亦非臥具,而是別有所指的另外一樣東西。大律中說尼師壇的長度約佛的兩磔手半,寬度約佛的一磔手半(佛陀一磔手,約為兩尺長)。那麼,尼師壇是一塊四、五尺長,兩、三尺寬的襯身布了,相似今人床上鋪的襯單了。

《四分戒本如釋》云:「尼師壇者,坐具也,謂坐臥時,敷於臥具之上,隨臥隨坐,無令垢膩,污於臥具,今時將敷地上禮拜,深乖本儀,訛替之甚,其來久矣。」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云:「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其所須者,但擬眠臥之時護他氈席,若用他物新故,並須安替,好其己物,故則不須,勿令污染,虧損信施,非為禮拜。」

可見尼師壇,或坐具,根本不是臥具與坐具的本身,至於用來禮拜,即在五印度的佛教之中,也是未曾見過的事了。比丘人間行化,客宿他處,恐污他處臥具,招嫌損福,所以佛制比丘,應該衣具隨身。

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聖地,奉持如來命!

唵.檀波檀波莎訶 (三遍)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127351022

 回應文章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10 19:39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220&cid=60&page=42
臥具

「臥具」也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釋氏要覽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壇」。根本毘奈耶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但那」。在有關的典籍裡,「義譯」有把它譯作「坐具」或「臥具」的,也有把它譯作「敷具」或「隨坐衣」的。也有簡稱做「具」的。五分律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

「具」的量度尺碼,律制中規定為:「長佛二傑手,廣(寬)一傑手半」。據禪林象器箋「服章門」的解釋說:「佛一傑手,長二尺四寸。此合長四尺八寸,廣三尺六寸」。若是遇到身量高大的人,也准許向四邊酌量放大裁製。

「具」的顏色,和袈裟同樣地須要染成壞色。所謂「壞色」,也就是「染污色」。「具」的質料,應該使用舊布或粗布。假如沒有舊布,不得不使用新的布料時,就得在布面上縫貼一塊舊布,用以破壞它的美觀。

「具」的縫製方法,是用兩重布料複疊一起,四邊加貼布條縫製而成。據日本的無著道忠大師(禪林象器箋編著者)說:四邊貼布,可能就是為了破壞它的美觀。

「具」的用途,究竟是做甚麼呢?唐代道宣律師認為:「具」是禮佛拜僧所用之具。義淨大師則說是:「具」乃坐臥所用,不宜敷地拜佛。—這兩位古德的說法,他們各有所據。

按照律制:「具」也是比丘們所必須隨身攜帶的用具。使用時應該自己展敷、自己收起,不應假手於人。攜帶時,摺疊安置左臂袈裟之下,或放入衣囊之中。至如禮儀上的「持具、展具、起具」的姿式,使用文字不易表白,最好有人來做「示範動作」。

道宣律師所撰戒壇圖經曾經說道:「尼師壇如塔之有基,比丘受戒,即身是五分法身之塔」。若從這裡體認,「具」還有一種神聖的意義呢!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10 19:36
《百丈清規》佛教用品 - 生活奇妙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truwf123/7547914?f_UA=pc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S.F.果樂法施F.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10 19:26
http://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22.html?m=1

梵語「尼師壇」,此云「坐具」,亦名「隨坐衣」,亦名「襯足衣」。
長,佛二搩手半;廣,佛二搩手。《僧祇律》云:「如來一搩手,二尺四寸。」此約小尺。若準大尺,可二尺計。
不得作三衣,不得淨施,及取薪草盛物雜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處,取坐之。
《十誦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應受單尼師壇。」律中本制緣起,為身、為衣、為臥具故。《事鈔》云:「為身者,恐坐地有所損故。次為衣者,恐無藉,三衣易壞故。為臥具者,恐身不淨,汙僧牀榻。故《律》云:「新尼師壇,故者,緣四邊以亂其色。若作,應安緣。」
《五分律》云:「裁作三分,長頭餘一,分帖四角,不帖則已。」
『根本律』并《寄歸傳》中,不聽禮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罕其見聞。此方禮拜展用,不知傳起何時?如遵聖制,不用為正。若論為衣,展禮無妨。詳明於斯,學者隨便。[1]

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聖地,奉持如來命!
唵.檀波檀波莎訶 (三遍)[2]

臥具,應該叫做「坐具」,因為臥具是三衣的總名。《大智度論》說:「臥具者,床榻、被褥、幃帳、枕等。」《薩婆多論》又說:「臥具者,三衣之名。」《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說:「言臥具者,是三衣也,卽三衣總名臥具,猶如此方被褥之相,故取通號。」

印度名為「尼師壇」,又名「尼師但那」,中國號為「敷具、坐具,隨坐衣、襯臥衣」。坐臥之時,地上又展布臥具等於上,為比丘的六物之一,所以用此坐具。《五分律》第九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

坐具的做法,是屬長方形,依於律制:長約佛二搩手、廣一搩手半 .....

臥具就如同一個壇場、一個結界,可幫助修行者不受外界煩惱之侵擾。故在此壇場內結界清淨而登聖地,虔誠禮拜除業障,讓菩提種子順利長大。臥具常隨其身,時時警惕自己在聖地內,須精勤修行,故云「長養心苗性」。

「展開登聖地」,是說將「尼師壇」如法的展開,次於其上結跏趺坐,以修自己所修行門,就可逐漸登千聖萬聖所共登的聖地。

此中所說「聖地」,可從兩方面講:
一、聖地就是指的尼師壇,顯示出家行人,不受比丘大戒,不得登尼師壇,當亦不得入聖者階位;唯有於受大戒後,如法的展開尼師壇,於上結跏趺坐,修所修的靜慮,開發無漏智慧,方得入於聖地。
二、聖地就是聖者的階位,以小乘說,斷八十八使見惑,就可登須陀洹果的聖位。漸次的斷除八十一品思惑,就可登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位。以大乘說,如斷一品無明,證得一分真理,就入初歡喜地的聖位,乃至最後到達最高的佛果聖位,名為聖地。

「奉持如來命」者,奉持是遵守的意思,就是如來所給與我們的慈命,我們應該嚴格的遵守,不得有絲毫的違背。.....
https://timeline.line.me/post/_dZLyT05DERAoJlLFukhKAwcGAjhVUL7j7LWE4rw/1156016575903087725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