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31 22:57:20瀏覽1312|回應0|推薦15 | ||||||||||||||||||||
一心之轉無我相‧無愧於心見如來-朱建民校長南山拜見明哲老和尚記實 (山東之行系列報導 2) 陳雪麗/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十月二十四日晚上,朱建民校長在山東南山會議中心拜會青島湛山寺住持明哲老和尚。恭敬頂禮供養老和尚後,八十六歲的老和尚雖身體微恙,仍在百忙中抽空與朱校展開近四十分鐘的深刻對談。 兩人從明哲老和尚 「繼承傳統不保守,順應時代不流俗」的佛教教育主張談起,老和尚欲以佛教教育淨化心靈、淨化社會,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佛教教育要能濟世利人,促使人格昇華、轉凡成聖,發展為生命與人格的終極關懷。 老和尚主張佛教思想要能順應時代不流俗,佛教要能像蓮花一樣,淨化人心,以方便波羅蜜辦菩提講堂、慈善事業等,釋迦牟尼佛不做國王,做法王,法王就是教育家,是以思想、道德服人的。 朱校長提及光是儒家的「毋意、毋必、毋固、無我」就很難做到,佛家論及的「無我」比孔子所言者更深刻。「無我相」的話頭,引起明哲老和尚興致,憶起陳年往事,老和尚說:「我從小吃素唸佛,沒做過壞事,為什麼被紅衛兵批鬥?唸佛號好像對內心的寧靜沒發生作用,就開始背《金剛經》,背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體悟到『我』只是個代名詞,別人說我好與不好,都是外界的評語,不管你說我是好人壞人,我還是我,八風吹不動。」由此悟了《金剛經》。 朱校長回說老和尚的境界是「寵辱不驚」。精研宋明理學的他,特別提及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驛時,天天睡在棺材中,睡了一段時間,覺醒到「良知」,這個良知是與天性相通的,後來王陽明說此乃經過一番生死關頭,才悟得此道,這是儒家的體悟方式【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並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陽明的悟道經驗,是一種全生命的投入,歷經九死一生,王陽明的「龍場之悟」,是一場全生命投入,透徹生死交關,大死一番後的徹悟。他向後代展示的是典型而深刻的悟道經驗。】 明哲老和尚則是透過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的殘酷批鬥,體證《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直道是「魔有多高,道就有多高」,若未經生死交關,實難證悟大道。 老和尚提及自家師父圓瑛大師教誨:「一切事情都是夢中浮事」,好夢也是夢,都不要執著,也不要頑固不化。老和尚說:「無魔不成佛,佛魔對立但相輔。」朱校長悟性奇高,立時回應「真空妙有,只要一心之轉,就沒有過不去的事。」老和尚提醒:「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做的再好,還是有人埋怨,只要無愧我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 從王陽明到明哲老和尚,都得歷經一番奇險的生死交關,剝落小我、徹底無我,始得開悟證見大道!不執著、不頑固,多麼簡單的道理,就是念頭轉不過去,一心不轉,只得流浪生死、無數輪迴! 【註】:良知,一體之仁、真心,必須經過大剝落之後的大開悟而後証見,陽明在龍場悟道所開悟印証的,即是無人我之界、物我之限,頓時即涵蓋乾坤,而為宇宙人生的大本的一體之仁心、真心。良知本心能夠自我作主,不受外境的干擾.因此面對眼前生活的困境,依然能夠坦然面對,甚至在謫居困頓中,猶有風沂舞雩之樂 (林惠勝, 2005) 。詳見 林惠勝 (2005) 。試說王陽明的「龍場之悟」。 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南師語教學報,第三期,頁 123-140 。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