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故宮--大觀展
2007/03/23 16:27:47瀏覽778|回應0|推薦1

三姑六婆陶藝班開春的第一堂課是「課外研修」,今天上課的地點是「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重新開幕的大展「大觀」,展出北宋年間的書、畫及汝窯青瓷。北宋的書畫不用說是全世界的精品,其中更有多張畫是故宮的鎮寶之作,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這一次的展分兩次,在28將書畫做了ㄧ下調整,今天看的畫中雖有范寬的「臨流獨坐圖」,卻無「谿山行旅圖」。

對中國人而言,我們從小到大,不論是課本或是考券裡常出現的名字宋徽宗、宋太祖趙匡胤、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歷經近千年的歲月,如今我們能站在等身人大的宋徽宗、宋太祖面前,細細品味那千年前的人;寫出瘦金體的人,原來是一個不太高有一點圓潤;黃袍加身的人,長的方頭大臉,不知是經過千年的歲月或是原本他就長的有一點黑。上一個千禧年的人跟這一個千禧年的人在這裡相會,真讓人滿心感動。


而常在美術課本裡看見的畫,如今真的展現在你面前,雖說沒看到「谿山行旅圖」,但以前每次到故宮,我都會去描它一眼,喜歡它的氣勢。另外,我非常喜歡韓幹畫的馬,如今一白一黑的馬在你眼前,那圓潤的馬身,讓人很容易就喜歡它;文同的墨竹,是以前畫竹時一定要參考的。只是以前覺得文同的墨竹一定不大,沒想到它是一幅大作品,反而韓幹的牧馬圖只能算是小品。以前書本上印刷顏色非常鮮亮的「秋林群鹿」跟「丹楓呦鹿圖」,真蹟卻是有一點晦暗。

中國陶瓷史上,我最喜歡的東西都在宋朝,一個是青瓷、一個是定窯白瓷。白瓷隨著時代的進步,土的精練、原料的純正、窯的進步,要燒好的白瓷如今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青瓷就不一樣,即使現今儀器、燒窯都進步了,要燒出漂亮滿意的青瓷,依舊不是一件易事。


青瓷為什麼難燒?白瓷只要土夠白,釉配的合土,就能燒出白瓷,青瓷卻是從土的成分到釉藥到燒法,不管哪一個步驟都講究。如今科學進步,用儀器可以檢驗出青瓷釉的所有配方,我們知道它之所以會是青色,是因為它含有1~2%的氧化鐵,但依然有一些微量的東西是用儀器無法檢驗出來的,它左右了發色,而土不同、燒法不同、溫度不同發色也就不相同。因此從北宋到南宋,眾多的窯場燒青瓷,每一個窯廠出來的青瓷顏色都不同,這一次的展覽中,也可以看到每ㄧ件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有的有裂紋、有的沒有、有的淺青、有的帶點灰白,學生問我為什麼?只能說青瓷是一個變化莫測的東西,胚體的厚薄、上釉的厚度、在窑裡的位置甚至降溫的速度都會影響它的顏色。


青瓷之所以會有那雨過天青的色彩,除了微量的氧化鐵外,它上釉需要非常厚的厚度,釉一厚,溫度過高會流釉,會跟胚體脫落,溫度低,顏色出不來,釉一薄,釉燒不出溫潤的天青色。所以燒青瓷的作家的失敗率特高。在日本時,高我ㄧ屆的學姊,畢業製作就是以青瓷為目標,從二年級燒到三年級,兩年間,沒有半件作品成功,落到畢業展時沒有作品可展的地步。


汝窯之所以珍貴,也就在於它燒製的
20年歷史中,如今傳世的約70件,故宮擁有21件,應該說是單一博物館裡擁有最多件汝窯的地方。以往到故宮看磁器,它也只大概展出三四件汝窯的青瓷,像這一次這麼多件作品同時展出,還配合日本跟韓國的青瓷,大概是全世界最完整的展覽。


從我成立工作室,就常在試青磁的釉藥,一試再試,
10年了吧?到現在還沒試到自己滿意的青瓷釉,可以想見它多難。汝窯之所以珍貴,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在你之前沒有人配出燒出那麼漂亮的顏色,唐朝的青瓷是黃綠色或灰黃色,同時期的燿州窯是橄欖綠色,而汝窯像是突然出現,突然有一天,開窯了,從匣鉢裡出現這麼美麗的作品;說不定18年都在試釉,不知打破多少失敗品,突然成功了,但只燒了兩年,有了ㄧ些作品進貢之後,突然有一天,又完全燒不出來,說不定是土不同了,說不定是當作釉藥的灰不同了,也說不定是燒窯工往生了,這個歷史的謎團,歷今千年,我想難解了。


靑瓷的顏色無法用印刷呈現,因此只有到現場看它美麗帶點神秘但又端正典雅脫俗,錯過了不知要再等幾年。至於書畫部份,可以點進下面故宮的網站先看看,在現場因為要保護那千年的紙張,燈光調的非常的暗,大畫的距離又有一點遠,不像電腦上的圖可以放大也可以局部觀賞,非常的方便,加上解說,讓你對它有更多的認識。


重新裝潢過的故宮變的比較摩登現代,現場人山人海,擠滿全世界來的人,尤其日本人特多,雖有一些學生來參觀,但跟國外人士相比,台灣人真是少,置於其中有些不知道自己到了哪一國的博物館。


對宋朝的東西有興趣的人,趕快去看看,只到
325,把握機會。


當然看過這一篇汝窯的介紹之後,更是該去看看,我的解說可是比故宮的更詳細喔

 

http://www.npm.gov.tw/exh95/grandview/index.html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ell1219&aid=8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