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3/30 11:00:31瀏覽2737|回應0|推薦13 | |
http://blog.udn.com/selin7777/71617928《薪火種源,鳳凰木蔭化南新村!》 是我們節目在2016/08/10播出的故事題材,故事中有個拍攝【化外之南】紀錄片的團隊。這個化南萬興願景團隊的成員為了達到「保留化南新村」的目標,所以持續進行影像和文字的紀錄,他們在2016年底前,完成了【化內之難】紀錄片以及《化南人物說化南:他們的人生與台灣記憶》書籍之出版,並於2016/11/25晚上,選在台北市文山區萬興里民活動中心播出,以及發表新書、【化南人物說化南】展覽。 2016/11/25晚上這場活動的主持人是中國科技大學的孫啟榕老師,研究建築的孫老師是我們在文山區進行老屋、老樹的保留運動之重要啟蒙者。當天晚上來觀賞紀錄片的人士頗為踴躍,其中一位九十幾歲長輩的發言,引發很多笑聲;後來閱讀《化南人物說化南:他們的人生與台灣記憶》書中文章,才發覺他是政大體育系的退休教授張敬果老師,社區居民都尊稱他「張果老」;張老師是原籍廣東五華縣的客家鄉親,他現在最常做的事情是,傍晚到化南新村附近的景美溪河堤散步時,帶著拾物夾沿途撿垃圾—特別是菸蒂。 化南萬興願景團隊的努力,終於讓化南新村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使得政治大學不能隨意拆除。期間,也有政大法學院老師在課程中,以「化南新村保存否?」為題,安排工作坊進行意見交流。(請詳文末延伸閱讀網站) 2017/02/21這天晚上,則在萬興里民活動中心舉辦【政大化南新村規劃公聽會】,我發覺出席人數比去年年底來觀賞【化內之難】紀錄片的人還多,主席陳立夫教授是張敬果老師的學生,政大法學院林院長、副總務長等代表學校出席。大部分出席者是當地居民,其中很多是政大畢業校友;其他來自台北市各區的人士,則是認知了這裡的人文與自然資源之後,冒著寒意來到公聽會現場。根據學校的規劃構想,是保留化南新村乙區8棟16戶,其它區域則是興建法學院來用於研究和教學;現場簡報中表示,會顧及天際線、交通動線、活動產生的噪音、、等加以完善之措施,而從會議資料上顯示有幾個規劃設計原則: 一、現有房舍與新建築相互融合,形塑文山區另一特色地區。 二、保留部分舊建物再利用,規劃以下空間: 〈一〉化南文化館:展現化南校區歷史文物、照片等資料,保存化南記憶, 使更多人了解化南校區曾有之發展及體驗舊有建物。 〈二〉法律服務諮詢中心:藉由法學院設立規劃法律服務諮詢中心,免費 提供社區居民所需之法律諮詢服務。 〈三〉藝文展演空間:可做為學校或社區藝文展演活動之共用空間。 參與公聽會的公民們,對於政大舉辦這場公聽會、擴大和社區居民直接交流意見的做法給予肯定,咸認這是法治國家、公民社會的基礎。不過,對於政大沒有完整保留化南新村的規劃構想,則大部分出席者均表示失望;以現場超過20位的發言內容,幾乎全是主張應該完整保留這個大時代洪流中創建的村落:「化南新村,正因為樸素,才顯得珍貴!」 公聽會之後,我接到文山區行政中心邀請,請化南萬興願景團隊的陳淑美女士和我,在3月11日星期六上午,帶領化南新村的導覽活動,我們欣然承擔這項任務;而思及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所以我們把活動主題訂為【植樹節,來化南新村抱抱大樹!】,報名參加活動的人很多,男女老少均有。 今年三月上旬,台北幾乎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沒想到在311這天上午,雨停了,還露出一絲絲陽光。我們從果夫樓、志希樓之間的噴水池開始認識政大,「志希」是曾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先生的字;聽說志希樓的前身是政大的第一個圖書館,館前有一副對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聯帶給師生很大的勉勵與鞭策。我們很快地走到陳大齊校長任內、美援興建的四維堂竣工紀念碑前,即引發政大校友的陳淑美女士很多新生入學時的歷史記憶。一行人走往道南橋,再從橋東端這側走進新光路「道南新村」;道南新村一個好短的巷弄裡有「校長的家」,原來這是政大校長的宿舍。 接下來我們走到哪裡?又發現了甚麼呢?且讓我們在下個星期節目中分享。 完成於2017/03/27 播出日2017/03/29 *參考資料和延伸閱讀: *《化南人物說化南:他們的人生與台灣記憶》 編著:化南萬興願景團隊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