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6 17:40:25瀏覽2188|回應0|推薦9 | |
我們一行數十位男女老少再繼續走啊走,走到新光路一段65巷33號門前一棵大雀榕樹下,淑美女士告訴我們,擔任過司法院院長的施啟揚教授和外交系教授李鍾桂女士賢伉儷以前就住在這裡;我們仔細觀察,發現雀榕纏勒了一棵大葉桉(一般人習慣稱之為〝尤加利樹〞,桉樹類植物英文全名叫Eucalypts譯成中文名稱為尤加利,全世界約有六百多種,大多數原產於澳洲。)接近纏勒末期,意味著大葉桉樹生命走到尾聲了。這讓我想起「政大走往樟山寺的飛龍步道旁,種有另一種尤加利樹—赤桉,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位於政大附近的台北市立動物園來了兩位無尾熊嬌客─『哈雷』和『派翠克』;當時報載牠們的食物─桉樹樹葉要靠空運來台,非常昂貴,政大總務處一得知這個訊息,立即告知台北市立動物園,學校後山有桉樹葉,可以提供為『哈雷』和『派翠克』的糧草,園方很感激,偶爾就派人來採桉樹葉」的舊聞。 纏住大葉桉的這棵雀榕,此時剛剛結實,等果實成熟的時候,樹幹上纍纍的淺紅色榕果,將讓整棵樹像珊瑚那般美麗珍貴,並且成為鳥兒們的大餐桌;不知嘰嘰喳喳的鳥兒們,當年可曾吵鬧施院長他們全家? 從施院長他們家旁的巷子走往北邊,一出巷子就看見壯碩的鳳凰木和玉蘭花;在鳳凰樹下保有的土壤地面上,月桃、小葉桑葚、幾種草本植物等肆意生長,它們不需人工澆水,卻展現盎然綠意,多麼值得欽佩與珍惜! 走到小公園,化南萬興願景團隊的王曉敏女士跟大家分享照顧流浪貓狗的經驗,她們和政大推動TNR( 英文Trap〝誘捕〞、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的縮寫)的社團,合作推動這種國際之間認為比較符合動物權益與環境倫理的措施,充分實展現愛護萬物的情懷。我們本來想在這一帶抱抱大樹的,但因樹幹仍舊潮濕,所以作罷,不過大家十分珍惜這回的走讀之緣,開心地合影留念! 活動過後,我打開《化南人物說化南:他們的人生與台灣記憶》書卷慢慢閱讀,發現徐佳士教授的夫人徐秦代珍女士〈對化南新村有濃濃的感情〉文中,當年隔牆借蔥、薑、蒜、、的鄰居之誼,不避俗話說的「門前不栽桑」的做法,門前種的桑樹結滿桑葚,拿來做果醬或泡開水喝。徐佳士教授曾經擔任政大新聞學系主任、文理學院院長,1973年,將新聞系刊物《學生新聞》改版為《柵美報導》,是臺灣第一份登記有案的社區報紙。都跟社區生活有很多的連結。 〈化南人物與風景地圖〉中,騎腳踏車那位是薄慶玖教授的夫人薛谷秀女士,薄教授是專研「地方自治」的學者,薛女士則曾經擔任木柵國中英文老師。在薄教授的生命故事裡,提到自己是出生在動亂時期的空軍子弟,曾歷經天天躲避空襲的日子;而在跟父親失散的期間,經濟困頓致母親想把妹妹送給別家領養,當人家來家裡帶妹妹那天,他們兄弟姊妹全跪在母親面前哭著求情,此舉終於留住妹妹、避免骨肉分離。薄教授的父親在化南新村院子種了一棵龍眼樹,他說他所有的講師、副教授、教授升等論文,以及國科會、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都是在書桌前看著龍眼樹蔓生的枝枒一篇一篇地撰寫完成的。薄教授也提到,曾經聽擔任過大法官的台灣大學張劍寒教授說,年輕時在沒有人接濟的情況之下,餓到在廟裡吃蠟燭。或許是歷經動亂的傷痛,薛谷秀女士在歷次會議之中,一再表示住宿環境對於身為人師者的重要;所以他們很希望政大將化南新村加以修繕,提供給年輕的教師當職務宿舍,讓年輕學者可以像當年的他們一樣,在鳥語花香的好環境下研究、寫作,他們相信這對教學品質的提升,有加分作用。 想起2003年國立師範大學也曾有過搶救大樹和老屋文薈樓的往昔,當年師大也是因教學空間不足,規劃在師大路北端與和平東路校門這個街廓興建十幾層的建築物,經過一群師生的積極行動,終於讓文薈樓和老黃檀樹屹立不搖至今!當年參與的學生所在意的,就是大學裡的大師和大樹的風範! 帶著男女老少在化南新村的巷弄裡慢行這天,有點期待從前穿著長袍的碩儒身影出現;或著,紅磚牆內傳出《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曲調。中午時分,大家靜靜地離開化南新村,帶著對政大校方好好地盤點、善用校園空間的期盼,希望校方仔細省視化南新村蘊含的珍貴資產,盡力避免「失去之後,才發覺來不及珍惜」的憾事發生! 完成於2017/03/31 播出日2017/04/05 *參考資料和延伸閱讀: *《化南人物說化南:他們的人生與台灣記憶》 編著:化南萬興願景團隊 *《人間福報》【海嶠人物萬象】 劉太希與化南新村 作者:黃議震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