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5 09:09:50瀏覽944|回應0|推薦1 | |
苗栗大南埔位於南庄鄉,這個地名跟溪流沖刷成的地形有關。在我們台灣,高出溪面的平坦地稱為「坪」,像「桃坪」「藤坪」 「斗換坪」、、;溪邊未開墾的土地則稱為「埔」,像「大埔」「南埔」「北埔」、、,南庄這個大南埔位於中港溪的北岸。中港溪是由大東河和南河在南庄會流而名的,大東河重要支流鹿湖溪發源于海拔2616公尺的樂山;南河則匯聚了小東河和蓬萊溪,是近年在護溪行動上很受稱道的村落。 中港溪在竹南流入台灣海峽,聽說中港這個名稱,來自它位在台北淡水港和彰化鹿港的中間,是跟大陸泉州貿易航線緯度相當的地點。在早年陸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它是很重要的門戶,由中國大陸移民台灣的登陸地點。大概在乾隆初年(十八世紀中葉),客家移民逐漸進入竹南、頭份,沿中港溪向丘陵地帶開墾;嘉慶年間,慢慢深入三灣、南庄,開墾所需的灌溉水,有中港溪為重要倚靠。 南庄大南埔地處群山峻嶺的懷抱中,又位於溪流的上源,因而有優質的稻米收穫,還保有珍貴的客家文化。然而,隨著時代巨輪的變遷,這裡的年輕人外出求學或工作,留在村子裡的幾乎都是老人。在這裡出生成長的丘星葳,在清華大學就讀研究所;從學術機構的學習與反思之間,逐漸思索自己家鄉所面臨的人口老化和農村蕭條的嚴肅課題。所以他召集了幾位就讀研究所的同學,結伴到大南埔,跟當地出生成長的青年張洋寧與黃士修,一起研商如何為家園注入活力;黃士修剛從軍中退伍返鄉,他畢業於中興大學農推系,之後將會著手管理由劉壽女士所提供、近兩甲的果園。 他們返鄉作資源調查的時候,發現了農業社會的瑰寶─土礱,從而發現土礱背後所蘊含的稻米文化。所以他們規劃了一系列的推廣活動: 〈一)舉辦營隊:三月插秧 三月插秧時節,由成員之一的邱星崴,率領一群北部就讀大學的青年男女,一同南下,前來大南埔體驗插秧活動。 〈二)舉辦營隊:七月割稻 七月收割時,多由成員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忙完成收割勞動;另外,還協同「人本教育基金會」所辦,分成「一到三年級」及「四到六年級」兩梯次的「森林育」營隊。從影像記錄中,可以看見老嫩大小參與的身影。 (三)市集擺攤:彎腰農夫市集 將收割後的稻米,以土礱碾穀去殼後,封裝放進自己設計的紙盒中,與住在南庄小東河部落的文史工作者暨生活革命家──黎振君一家,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一同到台北公館台灣大學附近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參加彎腰農夫市集的擺攤活動。一方面販售以土礱為招牌的自家稻米,以及罕見、面臨失傳的「番庄茶」;一方面讓消費者認識大南埔這個地方,作為宣傳的管道。在2012年十月六日那天,他們還到台北古城區內的中山堂外設置攤位,並且從大南埔運去大土礱,由賴咏華親自為民眾解說,亦讓現場民眾實際體驗。 所有這些努力,都因為思及「農村文化復興」的課題。這個團隊在大南埔促發了哪些火花?發現了甚麼珍貴的農村文化內涵呢?且待下回分享。 完成於 2013.02.01. 播出日2013.02.13 *感謝大南埔青年團隊提供簡報圖檔 |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