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25 10:48:32瀏覽2547|回應0|推薦10 | |
旗山這條糖業鐵道旗尾線的九曲堂至旗尾段,在1910年4月1日就已經完工開始輸運,而火車站則是1915年完成的,車站的門牌號碼為中山路一號,車站前後都鋪有鐵軌。位於北側的前鐵軌,是開往旗山北邊杉林區的貨運路線,軌道均已消失無蹤;位於南側的後鐵軌是東西走向,往東通達美濃竹頭角,往西南通達大樹和九曲堂,是客貨兩用的路線。當年,這條鐵道串起了內陸和高雄港的連結,同時帶動香蕉和其它產物的輸出,讓旗山成為旗美九鄉鎮的重要門戶,與岡山、鳳山鼎足而立。只可惜,到1978年停止了營運,而軌道設施也已經被全面拆除;上星期節目中提到的竣工典禮,整修復舊的是南側月臺和一小段鐵軌、火車頭以及車廂樣貌。 旗山尊懷文教基金會為這條鐵道繪了一張圖,小火車離開旗山站往東行駛,一越過旗山溪便到達旗尾糖場,至今,糖廠的煙囪仍是明顯的地標。小火車離開旗山站往北通達杉林這條路線,沿途的「口隘」「埔姜林」,是早年很多人當兵時部隊駐紮的地方;再往北邊就經過我的故鄉月眉村,依稀記得在1960~70年代,「嗚‧嗚‧嗚」汽笛聲響起的時候,就要趕緊把水牛牽離鐵道、走向田埂;偶爾,我們會讓老牛自己在田埂吃草,自己則轉身回去等火車通過、在監務人員所在的最後一節車廂到達之前,眼明手快地拔兩根甘蔗來啃,跟上星期節目快訊中看見嘉義義竹埤前分校彩繪牆的圖像一樣。有很多跟我年紀差不多(四、五年級)的中南部鄉親,都有很類似的生活記憶,滋味有甜有酸! 十七世紀末來台灣的郁永河的《台灣竹枝詞》中曾經書寫: 「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所描述的正是清代台灣大量種植甘蔗的情景。在更早的明代陳第的《東番記》中,記敘的是他在1603年來台灣的見聞,他所記錄的果類項下「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荷蘭人的《巴達維亞城日記》1624年度間曾記載台灣有生產蔗糖。這些資料顯示了甘蔗被引入台灣的時間,應該比荷蘭人佔據台灣的時間來得早,不知道是原住民族從南洋引進?抑或明代偷渡來台的漢人從華南帶來?到了1744年,滿洲鑲紅旗人六十七任巡台御史的時候,到處探訪民情,並以詩詞繪畫來記錄各地的風俗和物產,他有一首: 『微聞香氣來糖廍,屢見青蔥度蔗田。 翠竹叢中村犬吠,白沙池上水牛眠。』 在世界上,有數百年甘蔗田與非洲奴隸的滄桑史;在西印度群島的甘蔗園裡,非洲奴隸們一面工作一面創作音樂,一如他們在棉花田和菸草田工作的同胞們,用歌曲來撫慰心靈、來穩住工作的節奏,這種音樂成為現代爵士樂與藍調的老祖宗。 在2016年6月15日出版的《今日美濃》月刊中,發行人黃森松先生寫了一篇〈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口裏苦在心〉,文章的標題是他於1962年9月就讀美濃初中時節,來自中國大陸東北的國文課老師高天相先生跟他們說的;高老師小時候在故鄉東北曾吃到台灣運過去的糖,長輩們告訴他千萬要記住這句話。我心目中的高天相老師是一位很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的人士,從美濃的社區刊物《月光山雜誌》(旬刊)中,常常拜讀到高天相老師書寫的採訪報導。看了黃先生的文章後進一步探索,發現高老師這句話原來是中國大陸小學二年級的課文〈台灣糖〉: 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嘴裡苦在心; 要問這糖何處造?這糖造自台灣人; 甲午年,起糾紛,鴨綠江中浪滾滾! 中日一戰清軍敗,從此台灣歸日本! 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嘴裡痛在心。 黃森松先生書寫這篇大作很發人深省,他深入地闡述日本殖民政府在統治台灣之後,用種種政策工具扶植他們的財團大力發展糖業的歷程和影響。我們上星期曾經談到,在歷經這些措施之後,台灣成為世界主要的產糖國之一,但對台灣農民而言,糖廍陸續衰退,台灣資本家創立的現代化製糖工廠,由於資本薄弱和技術不足,也遭到日本銀行和財團的併吞。在1925年的6月28日,還發生了被喻為台灣第一個農民運動的「彰化二林事件」,那是彰化二林地區農民成立的「蔗農組合」,向製糖會社爭取基本權益的行動。他們提出了五項訴求: 〈一〉收購甘蔗之前公布收購價格; 〈二〉肥料任由蔗農自由購用; 〈三〉會社與蔗農協定甘蔗收購價格; 〈四〉甘蔗過磅應會同蔗農代表 〈五〉會社應公布肥料分析表。 然而,廠方不但沒有接受上述訴求,還對他們採取報復行動,進而引發衝突,導致農民和蔗農組合的指導者受到嚴刑毒打,成為轟動臺日的事件。從這個事件可以充分理解,為什麼會有「台灣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的俗諺。 從建築美學的角度來說,日本殖民政府可以在台灣很多工業建築如發電廠、糖廠、煉油廠、鹽場等單位都用心規劃興建,特別是庭園的設置非常吸引人。旗山車站的造型融合了歐風與和風,是磚造與木造混合結構而成,線條優美、樸實簡單。站前僅僅數十公尺之遙的旗山老街石拱圈、擬洋風街屋的立面,都具有特色,只是拱型的長廊,如今堆置不少物品,讓渾圓美麗的線條失色不少,希望這不是常態。 當靜置的火車頭不再有嗚嗚的汽笛聲,垃圾焚化廠的爐渣卻悄悄地進入了它早年穿梭的香蕉園之際,台三線旁的旗山,又浮現在很多公民團體的腦海;也才會有民間人士諄諄之言,提醒從政者珍視歷史的寬廣底蘊,用心處理衝擊普羅大眾身心健康的諸多課題。 *參考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zun.huai.fundation/ 旗山尊懷文教基金會 ~http://cishanstation.khcc.gov.tw/home02.aspx?ID=$3001&IDK=2&EXEC=L 高雄市文化局官網 ~《今日美濃》月刊第66期 作者:黃森松 2016年6月15日出版 ~http://historio.asia/?p=97《台灣糖的滋味~一個外省學生的台灣經驗》 作者:藍博洲 ~《台灣的鐵路》 著者:戴震宇 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蓽路開基》~基隆鐵道之創建與發展 出版:2001年基隆文化中心 ~《福爾摩沙植物記》 作者:潘富俊 遠流台灣館編輯製作 出版 完成於2016/07/03 播出日 2016/07/13 |
|
( 在地生活|高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