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瓦磘溝畔小綠洲.肅穆溫暖擁雙和》~永和國防部帳務中心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2017/11/24 14:00:53瀏覽4990|回應1|推薦9

以人口密度高—土地面積只有5.6平方公里、居民有22萬數千人之多—聞名的永和,主要分為溪洲、秀朗和潭墘三個區塊。這裡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秀朗社」的生活區域,民俗學考據,「秀朗」是荷蘭譯音;如今的秀朗路、秀朗國小等,蘊藏了永和的文化密碼。

永和中和原來都屬中和鄉,習稱〝雙和〞,兩區之間有一條天然的界線─瓦磘溝;瓦磘溝水源橋附近有「冷水泉」的地名,原來,這裡是台北舊地層和新地層交界之處,有自然湧出的冷泉水,被稱為「潭墘甘泉」,日治時期曾設有水廠,供應板橋地區的部分飲用水源。民國47(1958)年,才從中和鄉分出,改為「永和鎮」;分割後因發展迅速,成為台北南郊的主要工商業及住宅區;民國68(1979)年升格為縣轄市,始稱「永和市」。 據已故之前省議員—陳根塗先生表示,在當年 (1958)永和將獨立成鎮時,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認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彰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籍人士,都應體認和諧團結的重要,才能有繁榮的建設和永久的和平,建議名為“永和”。

1938年,日治政府興建「川端橋」(即〝中正橋〞)連接現在的臺北市重慶南路和永和路,這是雙和地區通往臺北市的第一座橋樑;在興建川端橋之後,接著50年代初大量增加的人口,讓鄰近臺北市的永和,成了眾多人士的棲身之處。70年代中期以後,臺北縣各鄉鎮加速繁榮,永和成為新的移民中心,甚至韓國華僑、泰緬華僑也聚居來此。

我們從一張空照圖密密麻麻的房子,可以推測其中人口之密集,而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是圖中央有一群大樹—大榕樹、大葉欖仁、麵包樹、細葉南洋杉、玉蘭花樹、黑板樹等—圍起來的綠塊,這些大樹都有四~五層樓高,被它們圈起來的建築物是國防部帳務中心舊址,土地面積大約有900坪 (約0.3公頃),地址是永和市水源路41號,從捷運南勢角線永安市場站出來,步行約五分鐘就到了。

國防部帳務中心舊址的土地和建物近年轉由新北市政府城鄉局經營管理之後,於2017年初,圍牆被拆除了,附近的居民、幼兒園孩童,立即有了散步與玩耍的空間,歡喜得不得了!為了多了解民眾對這方空間運用的想法,新北市政府城鄉局今年委託民間單位協助,以「Open Living Lab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為題,進行一連串的學習和討論;透過學者專家介紹國內外的案例,增進空間使用可能性的認知,再經過互相討論、修正整合出意見、提出來發表,這個歷程激盪出「共耕、共食、工具銀行、食物銀行等共享概念」,想法充滿敦親睦鄰的溫馨情誼。

有這樣的成果展現,或許和「角色扮演工作坊」的活動歷程有關。這些角色涵蓋:一、65歲以上的年長者;二、照顧者;三、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四、需要空間且願意共享的周邊居民;五、有意回饋給在地的青年人;六、需要住宿且願意共居者等六種。曾經聽民間負責此專案的計畫主持人說,參與工作坊的「照顧者」們表示,因為他們長期照顧年長、多病的家人,壓力很大,所以希望被切割出來一點點的空閒時,就近有一方可以讓自己獨處的天地,一個得以喘息的空間。政府部門聽了這些心聲之後,表示未來將納入公托、托老及社會住宅之願景實踐。未來一年,還會針對這個閒置空間持續進行「參與式設計活動」,可以從「我愛陳香菊」或者「Open Living Lab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前永和國軍帳務中心)」粉絲頁查閱相關訊息。

目前則有「揪伴計畫」正在進行,只要有五位以上民眾組團,就可申請「共享公共空間」,時間是星期三、星期五的下午,以及星期六上午九點~下午五點鐘。同時,也有「當我們駐在一起」計畫,由社群團體提案入駐,以回饋活動課程或服務等機制,換取短期免費進駐使用建築空間,藉由實際入駐活動,活化空間並提出空間再利用的諸多可能性。

我在十一月中旬一個艷陽天的午後,從捷運永安市場站出來,穿過中和路到對面,沿著501巷走進去不遠,就看見成群大樹綠蔭遮天。接著看見的是一位父親陪著一對兒女在挖砂子;後院與前庭,都有老人家在休息和散步;步行的年輕人、騎腳踏車的妙齡女子,循園內曲徑穿越這塊綠洲。

仔細觀察經過整理的庭園中,先驅植物山黃麻、血桐、構樹等充滿朝氣,還有很多小草,連水溝中都長出了蕨類。從前庭大門走出去往左側(西北邊)大約百來公尺,看見「水源橋」,橋底下就是瓦磘溝。

原來,國防部前帳務中心離瓦磘溝這麼近,台灣自來水公司就在對面呢,「潭墘甘泉」就是這一帶吧。深入想來,帳務中心幫我們守住了這筆綠色國民所得帳;爾今爾後,這小塊綠洲能否永續保有的重責大任,則交由公民們來承擔囉。

2017.11.25(六) 09:00~12:00,這裡將舉辦【走讀工作坊~瓦磘】,歡迎各界上網看看還有沒有名額,實地去走一趟,去體驗一方莊嚴肅穆的天地轉換為友愛親近的空間,聽專人帶領,走讀默默流過雙和的溪流—瓦磘溝。

*參考資料:

~《網溪泛月話永和》 永和社區大學地方文史社編著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贊助出版 2002 ~http://www.sec.ntpc.gov.tw/link_data/index.php?mode=detail&id=42304&type_id=2&parent_id=10226

~http://www.classic1990.com/home/2017/10/05/%E5%B7%A5%E4%BD%9C%E5%9D%8A%E6%A8%82%E6%B4%BB%E5%85%B1%E7%94%9F%E5%AF%A6%E9%A9%97%E5%9F%BA%E5%9C%B0open-living%E7%B3%BB%E5%88%97%E6%B4%BB%E5%8B%95-%E8%A7%92%E8%89%B2%E6%89%AE%E6%BC%94-%E5%B7%A5/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角色扮演工作坊〉

~http://www.classic1990.com/home/2017/09/28/%E6%B4%BB%E5%8B%95%E6%A8%82%E6%B4%BB%E5%85%B1%E7%94%9F%E5%AF%A6%E9%A9%97%E5%9F%BA%E5%9C%B0open-living-%E6%8F%AA%E4%BC%B4%E8%A8%88%E7%95%AB/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揪伴計畫〉

完成於2017/11/19 播出日2017/11/22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09167912

 回應文章

1
2019/03/26 11:57
七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