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9/06 11:09:10瀏覽538|回應2|推薦6 | |
政治惡鬥,全民遭殃 台灣的亂源是政治人物,行政官員或是民意代表,領百姓的血汗錢,受百姓的託付,掌握著地位權勢,不把心思花在造百姓的福祉上面,每天在媒體上耍嘴皮惡鬥。 上自總統和黨派領袖,下至官員立委,只要在媒體露面,很少是心平氣地宣揚政策理念、檢討施政得失,提供卓越的識見,而是為政策的失誤詭辯護航,或是相互指責漫罵對方。 根據我長期的觀察,民進黨初次執政,態度上難免有點意氣風發,就如同扁總統那句話的味道:「你們選都選我了,不然要怎樣?」官員個個都是「頭角銳利」的新秀,行事過於理想化,而無濟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新手的能力和擔當不足;加上國民黨留下的問題盤根錯節,一時很難整治,施政上常常失誤連連。 而最讓人看不慣的是,執政黨的官員和立委(能像沈富雄論事較為中肯客觀者,實在是鳳毛麟角)並不知道虛心檢討、改進,和在野黨討論起問題,總是把問題推得一乾二淨;彷彿國家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國民黨的遺毒、都是在野人士杯葛所致,責任一點都和執政團隊無關。 民進黨過去以民粹主義成功地吸納低層人士的選票,誤認為只要抬出「意識型態」的神祖牌,就等於永遠立於不敗的萬靈丹,所以一再地重施伎倆:不在政蹟上真心用功夫,只會扭曲真象耍嘴皮。民眾一方面感受經濟衰退帶來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政治人物口水戰的無奈,在北高兩市的市長和議員選舉,百姓曾用選票表達了抗議的心聲。 民進黨扁政府受到了挫敗,一頭棒喝,才知道執政黨是必須負起執政責任的,於是宣示要全力拚經濟,口頭上也比較能接受執政上的責任。可是,如同過去一樣,沒有良好有效的方法,什麼「八么洞洞」?拼經濟一如往常只是空洞的口號而已。 政治惡鬥的另一個議題是統獨的意氣之爭,扁總統衡量政治現實,雖然宣示「四不一沒有」,可是民進黨的骨子裡並沒有忘記「台獨黨綱」,施政經常有「去中國化」的傾象,像陳師孟、金美齡身居國家要職,不唱國歌、不認同國名,馬路標示不採用漢語拼音法……。另外,台聯黨成立後,更是變本加厲,採取完全對立的立場,以高喊「愛台灣」的口號,不但提出不少爭議性的議題,還唱和李登輝的本土化主張,到處撻伐異已,搞得辯論完全只有黨派的利益和立場,沒有絲毫的是非善惡,沒有公理正義。 只知政治惡鬥,不去解決民瘼,已經使台灣百姓厭煩了,公理不是大聲爭辯得來的,誰只一味惡性爭鬥,必然會遭受百姓唾棄,北高兩市議員選舉,台聯黨在北市全軍覆沒,在高市也僅獲得兩席,似乎給昧著良心胡說亂鬥的政客帶來了某種訊息;彷彿在告存心不良的政客,希望他們能永遠記取教訓,不要再輕忽百姓判斷真偽的能力。 除了不分黨派,都能虛心、客觀論辯事情的得失,作為施政者謀取百姓幸福的參考外。我認為意識型態等無關百姓生活的議題,都沒有必要耍嘴皮,繼續造成對立、虛耗國力。 政治人物固然要改弦易轍,媒體像「大家來審判」、「全民開講」等政論節目,對於爭辯議題的設計,以後也應該趨向於民生議題;對爭辯來賓的邀請,也必須捨棄只知漫罵的不學無識之徒,以減少政治惡鬥對台灣的傷害。 ...............................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以筆為劍,護衛蒼生,誅伐邪惡!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