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書讀後感
2012/07/25 05:46:31瀏覽438|回應0|推薦0

看過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刻意留給世人的這張封面遺照好多次了,之前大都是小小一個促銷廣告的主要版面。每當看到時,迅速的反應就是「賈伯斯唯一授權的傳記值得一讀,但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閱讀,不必買了」。

由於「每月一書」活動,很好的機緣,6月27日我拿到了這本書。

先翻開照片部分,看到了賈伯斯在水邊,微笑著倒提著小女兒,父女同樂。照片說明有「她就像一把手槍,我沒看過任何一個小孩像她那樣意志堅強,這孩子真的很像我」。

在賈伯斯的生活照片部分,作者寫道「2011年8月,賈伯斯病重,他要我坐在他的床緣,和他一起看他的生活照,挑選幾張結婚和度假的照片,放在這本書中」。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是一位傑出記者與傳記作家,曾任CNN董事長兼執行長,他自認一生閱歷無數。他以為賈伯斯夫婦找他寫傳記,並無任何限制,也不要求在出版前審閱文稿。賈伯斯的太太蘿琳曾說「希望寫出毫無虛假、最真實的他」。在寫傳記期間,作者與賈伯斯本人深談四十多次,為了查證,作者訪問了他的朋友、親戚、競爭對手、仇人和同事總數超過100個人。

這是或許是一本很好的傳記範本,內容詳細,卻似篇幅文字過長,不夠精練。封面以手輕托下巴的遺照或許是鼓勵大家思考(to think),封底主人翁懷抱的麥金塔(Macintosh)是他主導貢獻給這個世界的視覺藝術電腦,圖形介面是其特色。找到有公信力的作家寫傳,挑選自己喜愛並願留給世人追憶的精採照片。全書目錄章節分四篇:一、1955-1980「天生反骨」第01章 「童年–幸運的孤雛」;二、1980-1991「大起大落」;三、1991-2004「不同凡想」;四、2004-2011「超越死亡」第41章「遺澤–登上燦爛奪目的創新天堂」,每章前有代表的圖片。

最吸引我的大概是「蘋果二號」及前後篇章吧!原來賈伯斯的好朋友死黨沃茲尼克,才是「蘋果二號」真正的電子工程師,兩個人與另一位有過自行創業失敗經驗的機械工程師分別出資45%, 45%,10%,就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賈伯斯膽識過人、負責業務經營。蘋果二號由於技術及應用觀念的領先,帶領世人邁進個人電腦時代,也成就創造了本身的傳奇故事。原本要放在機房中吹冷氣才能保障順利運作的大體積電腦,隨著時代進步,被功能漸漸強大、體積漸漸縮小的個人電腦取代了。

「蘋果二號」曾經帶動台灣的仿製風潮,電子零組件行業因而興盛,台灣的主機板業、筆記型電腦業至今已成為全世界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國家了。

翻譯似有輕微疏失,書中主人翁最常見的性格表現「現實扭曲力場」未見原文抄註,名歌手巴布狄倫演唱的<變革的時代>、名歌手瓊拜雅至今尚有公開演唱,未見原文抄註,希望在以後的中文譯本中加註原文,甚至應該出現在本書人物表之中。   

看過「賈伯斯傳」才知道,微軟公司(MicroSoft)早期曾為「蘋果二號」寫過試算表軟體Multiplan。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蘋果電腦公司的賈伯斯兩人,是個人電腦發展史上的兩大巨星,正巧都是大學中輟生,也同樣出生於1955年。

微軟的開山之作,是為牛郎星電腦撰寫培基語言(BASIC)。微軟的辦公室在西雅圖市區對面的華盛頓湖畔,賈伯斯曾到訪,希望微軟為麥金塔寫出更多的應用程式。由於沃茲尼克為「蘋果二號」寫的培基編譯器無法處理浮點數(即帶有小數點的數值),因此賈伯斯請微軟為麥金塔重寫一套培基編譯器,除此以外,蓋茲還同意為麥金塔設計文書處理軟體Word以及新試算表Excel。此時,1984年,蘋果的年營收達15億美元,微軟的年營收為1億美元。

蓋茲會寫程式,賈伯斯不會;蓋茲比較實際,有紀律、善於分析,賈伯斯則喜歡依照直覺行事,個性浪漫,而且眼光精準。賈伯斯有追求完美的熱情,對人要求十分嚴苛,他有特別的領袖魅力,凡事專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也因此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挑剔難纏的人物。蓋茲曾說:「賈伯斯跟我談話時,有時無禮到極點,有時卻幾乎淚下,很像是想說『再給我機會解決這件事。』」蓋茲一貫冷靜以對:「我倒是滿會應付情緒化的人」。

本書介紹了一個曾經是數位科技發展研究的溫床,創立於1970年的全錄帕羅奧圖研究中心(PARC)。該中心研發的位元對映技術(bitmapping),讓螢幕上的每一個像素(pixel)都由電腦記憶體的位元所控制,使得圖形使用者介面的理想得以落實。蘋果公司自豪其電腦螢幕有「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簡稱WYSIWYG )功能、微軟公司的Windows作業系統,都學習了bitmapping圖形介面的觀念。而PARC發展的程式語言Smalltalk的「物件導向」觀念,也成為了爾後電腦程式設計的標準之一。

讀者個人原以為篇幅略嫌過長,內容詳實豐富,描述了許多工作事業上的細節。當看到「iTunes 線上音樂商店」一章時,才知道蘋果公司在2007年1月時,音樂播放器iPod的營業額已達蘋果營收的一半;「音樂人」一章說明了賈伯斯已從電腦人轉變成為一個音樂人,他努力將所有巴布狄倫的作品統統收集到iTunes Store,並以199美元,販售巴布狄倫所有773首歌的套裝全集;賈伯斯在發表會上說「巴布狄倫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受敬愛的詩人與音樂家之一,他也是我個人的偶像」。或許是2006年巴布狄倫出現在蘋果iPod電視廣告的光環效應,他的新專輯「Modern Times」在推出的第一個星期,就站上美國告示牌排行榜冠軍,這是巴布狄倫自1976年「Desire」專輯以來,首次再度登上排行榜冠軍寶座,時隔整整三十年。

其實在2003年4月28日,賈伯斯在舊金山將iTunes Store公開發表後,微軟公司就同時察覺這個音樂歷史上的轉捩點了。蓋茲在當晚與同事們討論的電子郵件中主旨是「又是蘋果的賈伯斯」,「賈伯斯能夠專注於少數幾件重要的事,找到做得出正確操作介面的人,再以革命者之姿將產品推出市場,這三項能力確實非常神奇。」蓋茲也對於賈伯斯能說服唱片公司與iTunes Store合作,感到十分驚訝:「這真是非常令我不解,這些唱片公司自己所提供的線上音樂服務,對消費者極不友善。然後他們居然決定為賈伯斯提供彈藥,讓他去把這件事做對。」

賈伯斯發展「iTunes 線上音樂商店」,建議以每首歌0.99美元的價格來販賣數位音樂,這是一種簡單而直覺式的購買行為,唱片公司可以分得其中的0.7美元。賈伯斯認為,一般人與自己喜愛的音樂會產生一種感情連結,他們會想要擁有某位歌星的某一首歌,而不是只是租來聽。他堅持iTunes Store必須以單曲的形式來銷售音樂,而非整張專輯。

賈伯斯兼具科技及藝術特質,從他在皮克斯(Pixar)動畫及蘋果電腦公司的成績就能夠證明,他適合來擔任雙方溝通的橋樑。他說:『到皮克斯工作以後,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歧異,科技公司不懂得創意,他們不重視直覺性思考;唱片公司的經紀部門就不同了,他們有能力聽完幾百個人的作品,然後直接點出哪五個人最可能成功。』

『科技人覺得,創意人只是成天窩在沙發裡,毫無工作紀律可言,那是因為科技人從未見識過皮克斯裡的創意人,以及他們旺盛的工作動力及紀律。但另一方面,唱片公司對科技也是懵懂無知。他們以為工程人員隨便找找就有,但那就像是叫蘋果自己找人製作音樂一樣。結果是,我們只找到一堆二流經紀人,而唱片公司的科技部門也只找到一堆二流人才。』

『極少數人如我,能清楚了解創造科技產品需要用到直覺與創意,而藝術工作也必須嚴守紀律。』

然而,藝術與創意的好與壞,是很主觀的,沒有絕對的標準。賈伯斯第一次離開蘋果公司,曾經設計並製造NeXT電腦,慘敗。為了打響品牌,曾經花費10萬美金,央請當代平面設計大師蘭德,設計了一個看似懸立的正立方體為NeXT商標。當他的妹妹夢娜出版第二本小說《消失的父親》時,賈伯斯說服蘭德為她的新書設計封面,但夢娜說:「那個封面醜死了,我們根本沒採用」。

2003年10月賈伯斯被檢查出胰臟腫瘤後,用他自己的各類療法,拖了九個月,腫瘤變大,有可能已經擴散,還是在次年七月切除了部分的胰臟。此時他知道自己即將死亡,在2005年應邀至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說時,講了三個故事,值得引述:

第一個故事是有關他從里德學院休學的事,「從此我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沒興趣的課,我開始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真正有興趣的課。」;

第二個故事是有關自己被蘋果開除,結果卻因禍得福的事,「成功的沉重負擔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都不再那麼確定。」;

真正吸引學生的,是第三個故事他被診斷出癌症,以及因此的體悟;「知道自己即將死亡,是我在面對人生抉擇時,最重要的憑藉。因為幾乎每件事情,包括所有外界的期待、所有的驕傲、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全都消失了,剩下來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也是超越得失心這個陷阱的最好方法。旣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什麼不順心而為?」。

 

20091月,賈伯斯面臨了換肝的問題,醫生發現他的肝臟頂多只能撐到當年4月,而他的太太蘿琳查詢器官捐贈網站,看有多少人正在等候接受器官移植、他們的合格評分及等候時間,發覺在加州必須排隊等到6月才能換肝。因此她不斷向人詢問,發現可同時在不同的兩個州登錄欲接受器官移植。接受移植的病人必須在八個小時之內抵達指定的醫院,對於有私人飛機的賈伯斯倒不是問題,2月底,他通過了田納西州曼菲斯衛理公會大學附設醫院的當面檢查評估,列入等候名冊。321日,飛往2,800公里外的曼菲斯接受換肝手術,當醫師取出肝臟時,發現他的腹膜已出現斑點,腫瘤已長出肝臟表面,這意味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其他部位。9月公開復出時,賈伯斯說:「很幸運能接受肝臟移植,要不是有人大方捐贈器官,我就沒辦法站在這裡了。因此,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慷慨和大愛,響應器官捐贈。」

 

201011月初,賈伯斯再度全身疼痛,毫無食欲,醫師檢查,並無癌細胞蹤跡。然而,這是癌症復發的徵兆,幾個月後,醫師宣布癌症復發了。之後,進行最新的分子標靶療法。20115月,已投入公益事業的比爾蓋茲,到賈伯斯家中與他三十年來亦敵亦友的對手閑談了3個鐘頭,此二人分別代表了個人電腦業的整合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以不同的方式獲得成功。

 

2011106日中央社報導「矽谷傳奇賈伯斯今天逝世」時,同樣摘錄了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發表演說他對死亡的看法:「記得自己將死,是我所知最能避免畏懼失去的最佳方法。因為你已經赤裸裸地面對著生命,所以沒有理由不順從內心的聲音。」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台灣壹週刊《線上版》已全面實施收費模式,單期7天線上閱覽NT$55元。究竟這種網路媒體收費可不可行?未來世界的趨勢又將如何?應可參考賈伯斯傳第37章「iPad 進入後PC的時代」:

 

原來在兩年前iPad發表會落幕不久的20102月,賈伯斯就曾赴紐約和報界領袖碰頭,希望為報紙和雜誌業找出能保持有深度報導及審慎編輯水準、並創造獲利的數位內容經營方式。過了一年,20114月,《紐約時報》啟動了數位內容的付費機制,透過蘋果公司讓消費者訂閱,每星期下載1次,價格為4.99美元。

 

另一家《時代》出版集團願意分三成佣金給蘋果,但同樣為了訂戶資料所有權屬於誰協商談判。《時代》執行長畢克斯說:「我不希望我們的訂戶變成你的,成為蘋果商店的客戶。一旦你掌握了我們的訂戶,就會回過頭來告訴我,我們的雜誌應該從一期4美元降到1美元。我們必須知道誰訂閱了我們的雜誌,並且能直接和他們連絡續訂事宜。」

 

本章最後寫道:「賈伯斯已把教科書列為下一個革命的目標。他認為數位化時機已經成熟,可製作免費教科書放在iPad供學生使用。」

 

本書提到賈伯斯曾推薦或常攜帶的兩本書,或許有空時可研讀看看:「賈伯斯打赤腳,身穿橘黃色的長袍,遞上一本由拉姆達斯巴巴(Baba Ram Dass)寫的《活在當下》(Be Here Now),請雅達利公司(Atari)的艾爾康一定要讀。他問「我可以回來上班嗎?」;「他的iPad2還下載了《一個瑜珈行者的自傳》,那是一本有關冥想與靈性追求的書;在印度時,他又讀了一遍,此後,他每年都會重讀一遍這本書。」

 

摘錄趣味遊戲:「在夢娜這家人團聚的佳節,他們一起在客廳玩一種叫『小說』的遊戲:從書架上選一本書,讓每一個人看封面和封底,不能翻開內頁,然後讓每一個人為小說寫第一句,看誰能寫出最讓人信服的句子,用這種方式作弄彼此,最後找一個人唸出書中原來的第一句和每一個人寫的句子。」

 

賈伯斯言行直率,不掩飾壞脾氣,愛憎分明,是完美主義者,他會用二分法把人略分為天才或蠢蛋,也可能原來稱你為白痴,一天之內,又改口稱你為英雄。在工作上會把將人歸類為A咖、B咖或C咖,曾經不留情面,把員工當場開除。對於產品、公開發表會甚至食物,會由「爛透了」挑剔到滿意宣布「太完美」為止。員工往往加班到筋疲力竭,而也因此創作了完美的產品、激發了人們的潛能。

 

身為讀者,知道有這樣性格的人,一旦遭遇相同類型者,就有心理準備,得以應對。

 

蘋果公司的繼任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個性沉穩,是一個邏輯型的工業工程師,他能夠鎮定行事。1998年初,賈伯斯把蘋果公司的存貨量從2個月減少為1個月。就在這一年,庫克投效蘋果,又將存貨量一舉降低到6天,隔年9月,蘋果的存貨減少到2天。庫克也將製造一台蘋果電腦的生產流程,從四個月縮短到兩個月,不但讓公司省錢,也使得新產品都能採用最新研發的零件。

 

在第27章「CEO」,有一段文字,或許可以讓我們看到,必須聚焦、馬上解決問題的企業經營精神:『接任營運長初期,有一次,庫克在會議中得知,蘋果的一家中國供應商出貨大有問題。「這實在很糟糕,」他說「應該有人要去中國處理一下。」三十分鐘後,他看了看會議桌上的一位營運主管,淡淡問道:「你怎麼還在這裡?」那位主管趕緊起身,沒有回家打包,就直接驅車前往舊金山機場,買了機票飛往中國。這人後來成了庫克的左右手』。

 

2010年,以全球個人電腦市場而言,蘋果公司營收只占7%,但營業利潤卻高達35%,這是因為有完美的產品加上優質的管理,值得學習。

 

賈伯斯在19歲時,曾經找大學同窗卡特基同往印度,他不是想去冒險而已,他說:『對我而言,那是神聖的追尋。我已經了解開悟是怎麼一回事。我想知道我是誰,我如何在這天地間立足?』卡特基說,賈伯斯似乎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誰,而覺得迷惘,才會踏上這條求道之路。

 

多年後,賈伯斯回想年少時印度之旅對他的影響:『你的心還是可以靜下來,……這時,你的直覺就像花朵綻放開來,你看到的一切變得更清晰,你也比較能夠活在當下。於是,你的心慢了下來,每一個剎那都可化為永恆。你看到很多你以前看不到的。這是訓練,你必須不斷修習,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從那時起,禪對我的人生有了深遠的影響,我曾經考慮要不要到日本的永平寺修行,但我的靈修老師勸我留在這裡。他說,這裡沒有的,我到那裡也找不到。                              2012.07.24.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