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抄錄民意論壇「大屋頂中國總論⑥/民主轉型與民族革命」「筷子理論」與永遠的總指揮。
2022/01/31 09:41:29瀏覽1058|回應0|推薦8
大屋頂中國總論⑥/民主轉型與民族革命

2022-01-23 聯合報 / 黃年

一九七○年代,台灣進入政治狂飆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蔣中正逝世、蔣經國繼承、毛澤東逝世、四人幫事件、越戰悲劇收場、海外台獨運動聲勢日昂,黨外運動如火如荼…。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聯合報第二版刊出《一個災禍的中國,必無苟免的台灣》一文,作者署名童舟。

當時,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正在進行,政局激盪。幾位新生代媒體人商議對時局國事發表一篇共同意見,不知怎地推我主稿,童舟為筆名。

這是四十二年前的往事。該文未必能反映當時各位參與者的差異看法,卻呈現了此後我對兩岸問題的基礎架構,一路貫通到今天。主要觀點有二:

一、台灣問題是在中國問題之內,必須在中國問題內尋找解方。亦即,必須中國先化解其「災禍」,兩岸僵局始能和平解決。

這也是我後來在兩岸論述上常對中共發言的原因。

二、台灣內部政治演化出「民主轉型」與「民族革命」兩條路線。民主轉型就是三民主義在中華民國的呈現,主軸則在使台灣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實現民主化。民族革命則是主張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不是中國的,要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國。

童舟主張,台灣應走向「民主轉型」,勿折向「民族革命」。也就是:「勇敢渡河,勿上錯岸」。

後來,此次增補選因台美斷交展期。

解嚴後,我一直在新聞工作前線上,可謂不能不對兩岸問題有日以繼夜的觀察、學習與思考。

一九九○年,我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請赴美旅行訪問一個月。在華府,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琦問我對兩岸問題的看法,我答以「筷子理論」,這是我兩岸論述的主體。

筷子理論:兩岸有如一雙筷子。其中一支筷子是台灣,另一支是大陸。這雙筷子有三種關係:

第一種關係是分離論,主張將兩支筷子盡量分開,切斷政經關係,推至極端,就是台獨。然而,兩支筷子一旦分開,筷子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第二種關係是合併論,主張將兩支筷子綁在一起,也就是強制統一,但如此筷子也會失去正常功能。

第三種關係則是維持筷子正常操作,使用一雙筷子時,有些地方「離」,有些地方「合」,在離合之間即能發揮正常功能。

筷子理論是處理兩岸關係的兩個基本元素:一、連結點:兩岸必須維持相互的連結點。二、主體性:兩岸也必須有各自的主體性。

我的兩岸論述就是想要處理這兩個問題。一是連結點,二是主體性。

接下來,在處理這兩個問題上,我陸續提出一些原創性的看法。包括:

杯子理論、大屋頂中國、統一公投、過程論與目的論、渡河論、五個中國、「一個中國」是「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新新三句、「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以「辛亥革命遺留」取代「國共內戰遺留」、兩岸應當從「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內殺型與外擊型台獨、台獨的彼得原理、黨帝制、中共體制的「專制紅利vs.民主負債」、中共回頭不是岸、中共自我救贖論、說好中共故事、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華獨也比台獨強、互統一、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大屋頂中國兩治、兩不路線,及兩岸終極解決方案應當「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人民創造救贖」等。

一路皆是筷子理論,一路探討連結點與主體性。

「大屋頂中國」就是一個頂層概念。互有連結點,也各有主體性。

大屋頂中國容得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

有人說,「大屋頂中國」這個概念流於抽象且空泛,缺乏法制上的主張。過去我也曾提出一些法制設計,但我更想要維持其抽象空泛,意在預留極大的空間給法制方面去發明創造。我不是主張一個名詞,而在主張一種思想與心態。

其實,「大屋頂中國」並非另樹一幟。在琳瑯滿目的各家兩岸論述中,有許多與「大屋頂中國」同類或近似或小部分有交集者。

例如: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汪道涵)、一中各表(藍版九二共識)、邦聯(連戰)、相對統一(章念馳)、一中三憲(張亞中)、一中兩憲(黃光國)、一國良制(陳長文)、第三主體(黃嘉樹等)、球體理論(劉國深)、一國兩府(楚樹龍)、大一中架構(施明德、蘇起、程建人、焦仁和、陳明通、洪奇昌、張五岳)、憲法一中(謝長廷)、中國議會(許信良)、中華邦聯(呂秀蓮)、歐盟模式(主張者眾多)、共同締造論(汪道涵)等。

二○一四年以施明德與蘇起領銜的「大一中架構」,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是藍綠菁英組合。其中陳明通曾任陳水扁政府的陸委會主委,洪奇昌曾任海基會董事長。我自始至終深入參與其事,但未具名。原本郝柏村亦在其中,半途退出。可見「大一中」在藍綠之中有交集。

汪道涵「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共同締造論」高瞻遠矚,最可欽服。他在一九九七年提出此說,顯與當年香港的「一國兩制」作出了區隔,可稱是後來所有「大屋頂中國思路」的鼻祖。

早此兩年,一九九五年,即飛彈危機前一年,汪道涵會見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長的邵玉銘時說:「解決香港問題可用聯邦,處理兩岸問題要用邦聯」。邦聯當然更是「大屋頂中國」。

以汪道涵的地位,可見「大屋頂中國」之類的想像一定也存在中共高層的某處思維之中,雖然潛沉隱沒,但存在,可待開發。

也就是說,大屋頂中國在藍綠紅皆有交集。

這本書獲得施明德主席的冠名推薦,他說:

「我願推薦此書。我和黃年兄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與詮釋,但我同意他的結論:雙方處理兩岸問題應當定錨在中華民國,若持『中華民國滅亡論』,是背離史實與現實的。」

施主席是美麗島事件總指揮,也是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三個字,可說是兩大板塊會合處,包括垂直的兩塊歷史板塊與水平兩塊社會板塊。

這七十餘字,面對兩岸,出自他口,有一種「見山曾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超脫,也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透徹。

猶如悟道高僧撞擊暮鼓晨鐘,語重心長。

如果九死一生的施明德也這樣想,大家都可以這樣想想看。

謝謝施主席,永遠的總指揮。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otttso2003&aid=17149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