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常的喪親哀傷現象
2010/09/17 11:52:01瀏覽1865|回應0|推薦0

    一般在喪親後,因為遭遇失落,會產生許多的感覺和行為,這些感覺和行為只要還在正常的範疇內,都可以視之為正常的悲傷。

    我的阿姨在先生過世後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失眠,有時候是難以入睡,有時候是很早就醒來,這樣的情況大約持續一個多月才慢慢好轉。

一位伯父在太太突然過世後,每天早上五點就在強烈悲哀感覺中醒過來,他常一遍遍回想太太死亡時的情景,不斷的回想因考當時他如果做了什麼就可以避免太太的死亡,日復一日,生活過得恍恍惚惚,不能好好工作,兩個月後失眠現象才慢慢好轉,最後完全消失了。

還有一位女士是在先生死後,要帶著狗上床才能克服獨眠的恐懼,狗的鼻息給了她很大的安慰,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年,她才能獨自入眠。失眠象徵著害怕,包括害怕做夢、害怕獨眠,害怕不再醒來。

另外一位朋友在喪夫後,覺得自己好孤單,她不願出門,也害怕出門,她總是告訴家人:「我覺得好孤單」、「他死後我的世界好像也結束了」、「別人都用異樣眼光看我」,感覺孤單、焦慮、畏縮、無助感是喪親者很正常的反應。

 

喪親後哀傷的感覺,一般包括有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等等,這些情緒都有可能發生在哀悼期間喪親者的身上。

    而在生理感官知覺上,喪親者可能會有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人格解組的感覺(例:走在街上,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以及口乾等。

至於對於喪親這件事的認知上,每個人對悲傷經驗也會出現不同的思考模式。悲傷早期階段有些常見的想法,過一陣子可能會消失,但有些想法可能會持續下去,並引發憂鬱及焦慮。在認知上,喪親者常有不相信喪親事實、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出現幻覺等不同的反應。

    因為悲傷,所以喪親者亦常會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行為、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或過動、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物以及珍藏遺物等行為。

    不管是上述的感覺、認知、感官知覺、行為上的各種反應,其實都可能發生在每一位喪親者的身上,只要是在短時間內的行為反應,而且過一段時間後就自行消失並恢復者,就不用太過緊張和反應過度。

但是,當某一種感覺持續過久、過強時,就有可能變成病態的悲傷反應。當家人有不正常的悲傷反應時,家庭成員就不能忽視,必須安排進行輔導或治療,以免衍生成更嚴重的心理及精神問題。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hoollearning&aid=442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