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集中營內發現的死亡印記─蝴蝶
2010/09/08 11:07:43瀏覽2269|回應0|推薦1

    如果現在問你或問我:「死亡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都無法很具體的說出我們對死亡的感覺和想法,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我們真的無法產生深刻的體會和感受。

    但是,在納粹的集中營裡頭卻有死亡的秘密和死亡的標記,成千上萬的人被迫死在那裡,那裡面不但充滿著死亡的味道,也有太多太多死亡的痕跡。有一個人到那邊參觀,發現了死亡的特別印記,而這些印記一直縈繞在她心中和腦海中,也讓她產生一股力量去瞭解和研究死亡的秘密。這個人就是當代全球很有名的生死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在本篇文章中,我不但會告訴大家,她在那個集中營裡面發現的死亡印記是什麼,還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印記代表什麼。瞭解那些印記的意義,也會讓大家對死亡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瞭解。

 

    伊莉莎白是在擔任醫師之前跑到波蘭華沙去當義工,由於適逢戰後,她剛好有機會前往希特勒興建的一座惡名昭彰的「死亡工廠」參觀,親眼目睹人間煉獄,以及死亡的真實狀況。抵達那邊之後,她才知道集中營的屠殺情形比她想像中的恐怖很多很多。

    那座集中營在梅達涅克,規模十分龐大,當時大門已被砸爛,四處依然可以看到血腥過去所留下的痕跡,看了會令人不寒而慄。死在那裡面的人超過30萬人次以上。

    伊莉莎白醫師當時看見營中停放著好幾節的火車車廂,她把頭伸進去,一看之下,差點就嘔吐出來。有些車廂是裝載著婦女的頭髮,準備運送回德國,編織成冬衣,其他還裝載著眼鏡、珠寶、結婚戒指和具有紀念意義的各種裝飾品,最後一節車廂裝滿了兒童衣服、嬰兒鞋和玩具……等。哎!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就在那邊度過他們生命中最後的日子!

    她從車廂上爬下來,渾身打著哆嗦,不禁自問:人怎麼能那麼殘酷?人怎麼會這樣對待其他人呢?

    她進入毒氣室內觀看,裡面充滿著陣陣惡臭和強烈的死亡氣息,瀰漫在整個的空氣中。她無法想像,也無法知道那些家庭和人們究竟是如何熬過最後的那段日子的。

    在伊莉莎白進入這些死者居住的營房時,她看到每一間營房都塞滿粗糙的木板床鋪,總共有五排。人們在牆上刻下他們的名字、姓名的首字字母,以及各式各樣的圖形。伊莉莎白覺得很納悶,他們是使用什麼工具來刻劃?是石頭還是指甲。正當她很仔細的看著那些字母和圖形時,她突然發現牆上有一種圖形一再的出現,就是蝴蝶。這些牆上滿布著的蝴蝶圖形,有些畫的很粗糙,有些畫的很精緻。

後來,伊莉莎白又去了布亨瓦德和達考等多座集中營參觀,同樣的都在集中營的營房的牆上發現同樣有蝴蝶的印記。伊莉莎白親眼目睹這些蝴蝶印記,卻百思不解。每踏進一間營房,在牆上看到的都有蝴蝶,有的甚至密密麻麻一片。伊莉莎白不斷的提出疑惑:「為什麼呢?住在這兒的人為什麼要刻下蝴蝶的圖形呢?為什麼每一個集中營都有?為什麼每一個營房都有?這些無辜的人們死前共同要表達的是什麼?」

這些圖形一定有特殊意義的。但是,那究竟是代表什麼呢?死前的人們要透露出什麼呢?他們的臨死感受和蝴蝶又有什麼關聯呢?

她一直不斷的去想,也嚐試著去解開這個答案,但是,在往後的25年裡,她一再的問自己這個問題,卻一直找不到答案。這個答案也一直沒有人能夠解開。

25年後伊莉莎白在訪問了數萬件有關瀕死和身後世的許多個案後,她將人們面臨悲痛和喪失親人或財物損失等這一類的悲傷經驗歸納出五個階段,即憤怒、排斥、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她自己也面臨了許許多人生中生活、工作、家庭、婚姻及人際和醫療制度等的打擊和挫折後,她終於慢慢的解開並瞭解到那些「蝴蝶」印記的意義何在。

那些蝴蝶圖形是死亡前的人們所寫下的等待死亡的心情,就是「等待蝶化」的意思。

生了重病同樣也面臨死亡關卡的伊莉莎白在面臨自身的死亡時,她才有了很深刻的體悟,原來「等待蝶化」就是那些集中營內待死人們唯一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期待自己能脫離自己的肉身,就像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擺脫這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苦痛。

她說:通過了人生的考試,完成了我們在人間的學業,我們就可以畢業。那時,我們就可以脫離禁錮我們靈魂的肉身,如同一隻蝴蝶脫離禁錮牠的繭。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飛昇而去。然後我們就可以擺脫病痛、恐懼和人生的一切煩惱,逍遙自在,宛如一隻飛回上帝身邊的彩蝶……,在那兒我們永遠不會孤獨。我們會繼續成長。我們終日跳舞唱歌。我們跟親人永遠團聚,享受無盡的愛。

 

強烈、震憾及令人深刻、耐人尋味的「蝴蝶」圖騰,原來就是人在面臨死亡時的心理最大的期待和希望的表徵。在此感謝那些數以百萬計的集中營裡面受難的生命導師們,因為有他們的犧牲讓人類記取教訓,也因為有他們的留下印記,讓我們不用身受苦難和死亡,就能夠清楚明白應對生命和死亡存有怎樣正確的態度。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hoollearning&aid=439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