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09
2024/08/10 10:46:03瀏覽35|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09   209頁9行-210頁10行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寅五、從四緣發心之異門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

初二發心”,指從四緣發心的前兩種,即見聞佛陀神通而發心,以及由聽聞法師講解佛陀功德而發心。

在這兩者當中,沒有見到說以慈悲引發菩提心,而在其他經論中也多說:見佛的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求成佛的心,稱之為“發心”。這是其一。

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

另一方面,經論中也說到,立誓將一切有情安立於佛果位,叫做發心。這是其二。

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 發心之數。

此二”,即緣菩提功德發起欲得之心,以及緣眾生苦難而發心。

因此,即使只是這兩者中的一分,也應算是發菩提心。

那麼,圓具體相的發心如何呢?以下對此解釋。

寅六、認定真實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一切體相都具足的發心。

以下從兩方面認定菩提心之德相。

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如果只是因為觀見完成利他必須成佛,而引起希求佛果之心,這還不夠,應當是:在自利方面也見到成佛必不可少,而引起欲得佛果之心。

也就是,見到不論利他還是自利都必須成佛才能究竟圓滿,由此引起想要得菩提心。這個上求菩提的欲望願望,是發心的德相之一。

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

而且,這也不是捨棄利他,也必須是為了希求利他。這個下化眾生之欲,是發心德相之二。

引證:

《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了利他、欲求無上正等正覺。其中說到希求菩提與希求利他兩種心,所以真實發心應具兩種欲望願望。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勝乘甘露喜筵》中說:“菩提心的體相是緣二種義的思心所,即願我成就無上菩提果位,緣無上菩提而思惟,並緣一切眾生思惟,普作利樂,如是具備無上菩提與眾生二種義的心與心所相應,即是所謂的發無上菩提心。總之,是為了一切眾生自求無上菩提之思,並以發誓而承諾。”

丑二、從四因發心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

第一因“種性圓滿”:菩薩的種性具足。按《大乘莊嚴經論》,即具有大悲、大信、大忍、大行四種相貌。

第二因“善友攝受”:菩薩得蒙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慈悲攝受。

第三因“悲愍有情”:菩薩對眾生常起悲憫。

第四因“不厭患生死難行”:菩薩於長夜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的生死大苦,難行能行,心無怯弱、畏懼。

丑三、從四力發心分三: 真實 堅與不堅的差別

教誡如今必須精勤殷重發菩提心

三、從四力發心者。

寅一、真實

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

菩薩由自身用功的力量,能對無上菩提深生希求,稱為自力。

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菩薩由他人功力,能對無上菩提深生愛樂,稱為他力。

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

菩薩因前世曾修習大乘善法,故今生才能得到偶然的機緣,聽到諸佛菩薩稱揚讚美大乘佛法,便能速發菩提心。這叫因力,即宿世曾串習大乘佛法的力量。僅一見聞尚能如此,何況親睹諸佛菩薩的神力,聽其演說聖法。

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

菩薩在這一世,由於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詳細思惟、觀察、長時間修習善法之後而發心,稱為加行力。

依此四力而發其心。

依這四種力發菩提心,即從四力發心。

寅二、堅與不堅的差別

《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

八種因緣”指四因、四緣,合為八種。

總別”:《菩薩地》中有對四因、四緣的總說,也有具體針對某些方面的別說,如對四因中的“善友攝受”分四相別說,對“悲愍有情”分四種因緣別說。

《菩薩地》中說:依靠上述總別四因、四緣,在四力中,由自力或因力所發的菩提心,堅固不會動搖,叫堅固發心;由他力或加行力所發的菩提心,不堅不固,會有動搖,是不堅固發心。

此處“不堅固”,是指遇上被惡知識攝受、怖畏輪迴、見眾生難度等因緣時,菩提心可能退失,不是指任何依他力、加行力的發心都會退轉。當然,大體上說,由他力推動而發心,不及自己用功發起的堅固;僅僅一世努力的發心,也不如宿世有深厚善根的發心。

以上四因、四緣、四力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菩薩地》。

寅三、教誡如今必須精勤殷重發菩提心

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

善知”,就是要好好的去瞭解。瞭解的內容是:總的聖教,特別是大乘教法,即將快要接近隱沒,這是濁世中最為惡濁的一個時代,要知道,當今時代至誠發菩提心的人極為稀少,可謂“寥若晨星”。

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惟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我們應當依止大乘善知識,通過聽聞大乘菩薩法藏,來增長自己的大乘善根,然後仔細認真地思惟,安住、定解、串習等,如此晝夜不斷勤修聞思修的加行,而不只是等他人勸請才發心,也不是隨聲附和、跟隨他人簡略地發心,也不是簡單模仿某種方式或儀式,應當由自己內心的力量至誠發心,樹立起大乘道的根本,因為菩薩萬行都依賴菩提心的緣故。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089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