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7 15:46:04瀏覽3493|回應0|推薦0 | |
拜讀何飛鵬先生一篇登於UDN網站以及同時刊載在《高爾夫雜誌》上、名為「百碼萬用短桿的好處」的文章,對於該文之觀點,筆者十分不以為然,特撰寫本文說明我們台灣高爾夫球界運動應該具備的正確觀念。 何先生說他在百碼之內只用一支球桿(五十六度的短切桿)依各種球位或不同距離,就可以很犀利地打出需要的各式各樣的球路或距離,並且都可以解決所有情境,他是否真的如他所說的那麼利害,我沒親眼看到,無法置評,但筆者可以確定的是,在台灣,無論業餘高手甚或職業選手,恐怕找不到像何先生這樣誇大、過度膨脹自己的人了。 何先生還鼓勵球友在百碼內只用一支球桿打球。我們不用去談一位職業選手這樣做根本就沒有競爭力可言(即使能將其練到出神入化) ,對於一般球友百碼內若只用一支球桿打球,他會有樂趣嗎?他的球技會進步嗎? 事實上,「百碼內只用一支球桿打球」違反現代高爾夫球潮流,也是開倒車的觀念,更是一項謬誤做法。 現代的高球賽事之設計難度要求越來越高,相對的其球場也會愈來愈難,果嶺多層、速度快,果嶺周遭陡峭草密,百碼內球道地形起伏大、粗草區綿密且長,無如何擊出精準距離又能題停球,再再考驗球員之短桿(short game)能力。 為此,各大高爾夫球製造商才會積極發展出各式各樣的 Wedge(短切桿),無不是為因應此一趨勢,何先生倡導單支球稈的觀念不是開倒車,那是什麼? Wedge(短切桿),依角度或功能,可以分成為五大類: 首先是Pitching Wedges(挖起桿) ,度數大概在44°~50°之間,以46°較常見,由於不同廠牌角度差異大,距離也會差很多,這存純粹是為了滿足業餘球友的虛榮心,我們經常在練習場聽到有人會因挖起桿能打多遠而沾沾自喜(意味著其他的球桿可以打更遠),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種為度數約在55°~58°的Sand Wedge(沙坑桿),顧名思義,是打沙坑之專用桿,通常就台灣的球場而言,56°就夠育用了,頂多再用58°,就美國球場之特性,是以58°為主、以56或60°為輔。 另外以也有60°Wedges(60°切桿)以及High Loft Lob Wedges(大角度≧60°切桿) 二種Wedge,這是專門針對美國果嶺周遭陡峭厚草苗綿密地形所設計之短切桿,在台灣根本不需要用得到,即使是何先生想從深沙坑中打出近垂直的高拋球,其實只要用58°打開桿面效果會更好,根本不需要60度(技巧不佳反而弄巧成拙)。當然如果攜帶它只是放好看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除了以上介紹的款式以外,還有一種是介於挖起桿與沙坑桿之間的Gap Wedges(筆者不知如何翻譯) ,度數大約在50°~54°,其中以52° 較常見,它是為填補挖起桿與沙坑桿都打不出來的距離,所設計出來的Wedge(短切桿)。 因此,何先生「百碼之內只用一支五十六度的短切桿以及用它全揮桿距離是一百一十碼」的說法,是一項不足去取的觀念與作法。 大家都知道,台灣高球職業選手的實力水準與美國PGA仍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依筆者長期在美國球場與賽事的觀察,就在於「百碼之內的short game表現」。理由有二,一為台灣選手無法適應美國球場變化多端的特性,二則是台灣選手短桿(short game)技術不足。 通常美巡賽選手皆需精於各式各樣Wedges的應用技巧,才有競爭力,故美國PGA選手球袋裏裝有3~4支的Wedges也是很常見的事。由此觀之,我們在台灣還要何先生倡導的「百碼內萬用短桿打法」的觀念嗎? 我國高爾夫球運動在國際競技無舞台上的成績,雖然近年來有曾雅妮超傑出的成就,但整體表現而言,過去二、三十年來,尤其是男子高球方面,台灣可謂每況愈下,例如韓國的高爾夫成就,現在已經遠遠超過台灣,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韓國人男子選手在美巡賽糾就將近有10位之多,而我們台灣一個以也沒有,不覺得令人喪氣嗎? 何先生為台灣高爾夫球界名人,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應負有導正過去台灣延用多年老師傅傳承之錯誤觀念或各山頭派系獨特祕訣的打法‧引進新思維新技術之使命,讓台灣下一代有正確的發展方向,這樣台灣高爾夫球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