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3 18:36:00瀏覽392|回應0|推薦1 | |
考古 漢朝前的香文化華夏經緯網
當今香道盛行,這本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好事,但很多香道現象裏面除了賺錢還是賺錢,根本不見文化推廣,顯然這有悖于古典香道的真諦。在此,我們回顧一下香文化的起源以及發展的過程,能更好地理解香文化的內涵。
說到香文化的起源,通常以為,香文化起源於幾千前古人的祭祀儀式,其實不然,從考古發掘來看,燔燒物品的“燎祭”很早就已出現,距今4000—5000年。生活用香,大概也在4000—5000年前已經出現了。作為古人生活用品的龍山文化陶薰爐,曾出現在遼河流域,距今約5000年前,長江流域也發現了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薰爐。其樣式與後世的薰爐一致,造型美觀,堪稱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奢侈品”。可見,祭祀用香與生活用香早已出現。
香的記載同樣很早。東漢後期,香已出現在各類典籍中,如醫學書、地理(植物)書、史書、文學作品(詩辭歌賦、誌怪小說等)、類書、佛道典籍等等,可以說,中國的香文化是始於遠古,萌發于先秦,初成于秦漢,成長于六朝,完善於隋唐,鼎盛于宋元,流行于明清。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常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鬱(鬱金)、芷(白芷)、(香茅)等。茅 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 (香囊、佩戴 香花香草)、 (澤煮湯蘭)、 (蘭膏)、熬膏 入酒等方法。《詩經》、《尚書》、《禮記》、《周禮》、《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 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古代薰香風習多樣化,如向皇帝奏事的官員先要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於香口),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裏的“被中香爐”,即“熏球”。香文化在漢代能快速發展,這與漢武帝的統治分不開,當時漢代大規模開邊,通西域,統南越,開海路,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便利了南部濕熱地區及海外香料的傳入。魏晉南北朝時,雖戰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展。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流行。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並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了“香方”的概念,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合香”。可見,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複合使用,也能折射出香文化深入到較深的領域,為唐代香文化的大踏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