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0 20:09:56瀏覽1353|回應0|推薦2 | |
古代香文化簡述..........轉載自網路
說到香,今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宗教場合裏肅穆的香煙,或是時尚奢侈品裏身價不凡的香水,實際上在古代中國,香文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華夏文明史上佔據重要的一頁。
早在遠古,中國人已與香料結緣,殷商甲骨文裏有“鬯其酒”一語,班固解釋說是“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為鬯”。
我們熟悉屈原以香草比喻賢能,他在《離騷》、《九歌》提到的香草有“白芷、花椒、佩蘭、山藥、杜衡、菊花、桂、澤蘭、辛夷、蓬荷、菖蒲”等幾十種之多,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種植和採集香料。
《神農本草經》裏提到365種藥物,其中252種是香料植物或與香料有關。
秦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阿拉伯等地的香藥陸續進入中國,在宮廷裏熏香、佩香成了常事,王公貴族從此與香結下不解之緣。
《漢官儀》規定,“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並要“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類似今日的白領上班之前噴下香水,整個皇宮裏都是香雲飄散。
由於香料品種的增多,出現了“香方”的概念,即後世的“合香”,華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製成香囊懸掛以預防“傳屍疰病”(肺結核)。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道思想的傳播,熏香在上層貴族階層更為普遍,並迅速在文人之間流行起來,出現了很多詠香的詩文,如迷迭香從大秦傳入後,曹丕、曹植、王粲、應瑒、陳琳紛紛為其作賦。
此時還出現了一批用於治療疾病的香藥方子,葛洪的《肘後備急方》、範曄的《和香方》、陶弘景《名醫別錄》裏都有許多香療方法的收集。
唐時每逢臘日,皇帝會賞賜臣子紫雪、紅雪、面脂、口脂、澡豆等化妝品。紫雪、紅雪是敷面油脂,可以防裂護膚,裝在金花銀盒裏,劉禹錫在謝表裏誇它們“膏凝雪瑩,含液騰芳”,能起到“頓光蒲柳之容,永去癘疵之患”的美容效果。
這時期的《藝文類聚》、《新修本草》、《海藥本草》、《本草拾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都收集了不少海內外的香藥和香療驗方。
香料從嶺南入口成為主要的貢品之一,乳香、蘇方木、龍腦香、安息香、青木香、蘇合香、沒藥、鬱金香、丁香、沉香等香料源源不斷從廣州輸入,並通過揚州出口日本。
《東征記》記載鑒真天寶二年與七年東渡時,準備了麝香廿臍、沉香、甲香、甘松香、龍腦香、膽唐香、安息香、檀香、零陵香、青木香、熏陸香各八百餘斤,雖然這兩次出海因為沉船和狂風失敗,但最後東渡成功,鑒真帶去的大量香料和其製作工法開啟了日本香道的發展。
由於香料貿易的繁榮,隋唐出現了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採取了專香專用的分類方法,合香的配方也層出不窮,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系統化的階段。
唐代的皇帝大多信佛,佛教在唐代的興盛極大地推動了香文化,幾乎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其用量之大可想而知,香料因此成了帝王恣意揮霍的物件。
大家都知道隋煬帝奢靡成性,每年除夕,他會在殿前設數十個火山,每一座山焚燒數車沉香,一旦火光暗了,就加甲煎燃焰,使旁邊數十裏都能聞到香味,一夜中用去沉香二百餘乘,甲煎二百石。
楊貴妃有多汗症,經常汗濕香帕,唐明皇覺得她的汗是香的,特意造了沉香亭,並召李白來寫了“雲想衣裳花想容”等三首著名的《清平調》,傳說高力士正是借此向楊貴妃進讒導致李白離開了長安。
皇帝如此窮奢極欲,寵臣也不例外,《開元天寶遺事》裏提到楊國忠“用沉香為閣,檀香為欄,以麝香、乳香篩土和為泥飾壁。每于春時,木芍藥(牡丹)盛開之際,聚賓友于此閣上賞花焉。禁中沉香亭遠不侔此壯麗也”。
有宋一帶,“海上絲綢之路”因運送大量香料,又被稱作“香料之路”,有專事運輸香料的“香舶”。當時來華朝貢的很多東南亞國家都會進貢香料和香木,而朝廷的回賜常常高於貢物價值,也就圖個表面風光。
如天聖六年(1023年),交州(安南,即現在的越南)進貢香藥價值約3600貫(1貫=
當時市舶司對香料貿易的徵稅成為一大筆財政收入,朝廷設有28庫香料庫,僅建炎四年,泉州就抽買乳香十三等86780斤之多,市舶稅收從宋初1600余萬到南宋淳熙末年收入6500余萬。
香料漸漸走入了尋常百姓人家,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起來,合香配方及香品造型變得更加豐富。“隔火熏香”代替了“焚香”成為流行的賞鑒方式,即在香灰上用瓷片、雲母、砂片等物“隔火”,再把香料放在隔火板上烤出香氣,而不是直接焚燒出煙。
此時的《太平御覽》、《蘇沈內翰良方》、《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和劑局方》都收錄了不少香藥和療方,更出現了如洪芻的《香譜》、范成大的《桂海香志》、葉廷珪《名香譜》之類的香療專集,中國香文化終於進入鼎盛階段。
元代開始有了今天我們熟悉的線香,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香藥仍是主要商品。到了明清,儘管宮廷裏的上品香料仍使用香餅和香丸,民間已普遍應用線香。
《本草綱目》裏記載了很多香料及制香方法,“大抵多用白芷、芎藭、獨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槁本、高良薑、角茴香、連喬、大黃、黃芩、柏木、兜婁香末之類,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劑,以唧筒笮成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用鐵銅絲懸爇者,名龍掛香”。
現存最大的方書《普濟方》中有“諸湯香煎門”,收錄香湯、香茶、熏香、香脂等方法,周嘉胄編纂的28卷《香乘》、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香部4卷也都有大量香療方。
而今人最為耳熟能詳的《紅樓夢》裏,更是描述了20多種香料,薛寶釵服用的冷香丸、元春賞賜給寶玉的紅麝香串、北靜王送寶玉的鶺鴒香念珠、寶玉挨打後服用的玫瑰露,無處不洋溢著芬芳襲人的香氣。
天然香料以動植物的芳香部位為原料,植物的根、幹、莖、枝、皮、葉、花、果實或樹脂等皆可成香,如藿香、艾葉取自草葉;郁金、玫瑰、丁香取自花;肉桂取自皮,肉豆蔻取自種子;花椒、雞舌香取自果實;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降真取自木材;沉香、龍腦、乳香、安息香取自樹脂。 動物香料多為動物體內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約有十幾種,常用的有麝香、靈貓香、海狸香和龍涎香4種。前文提到的甲煎又叫“甲香”或“螺香”,是腹足綱軟體動物的厴,與眾香一起燒氣味芳香,但單獨焚燒則臭。
合香是指調和各種香料製成的香,古代焚熏香料多半使用的都是合香製成的香丸、香球、香餅或散末。合香一般由三類香構成:
主體可用沉香、白檀香或降真香;
用作發香和聚香的有麝香、乳香、龍腦、龍涎香和甲香等;
丁香、藿香、零陵、甘松等香料可以做調和作用。
正如《香史》所說:“合香之法,貴於使眾香成為一體。麝滋而散,撓之使勻,沉實而腴,碎之使和,檀堅而燥,揉之使膩,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之。如醫者之用藥,使氣味各不相掩。”
早期熏香的香料,用的是茅香,稱為熏草或者蕙草,與之相配的是豆式熏爐,香料多放在竹笥裏。
漢武帝時期龍腦、蘇合香等樹脂類香料傳入,由於不能直接點燃,就出現根據道家關於東海蓬萊仙境博山的傳說製作的“博山爐”,爐身較深以放置炭火,香料放在炭火頂上徐徐發煙,鏤空的孔洞裏透出嫋嫋升騰的煙氣,使人仿佛進入仙雲縹緲的世界中。
在南北朝時代,結合了佛教蓮花形象的博山爐越發美輪美奐,“下刻蟠龍勢,矯首半銜蓮”,與香爐配合的容器則用香寶子或香合(香盒),盛放各類樹脂類香末調配成的香丸或香餅。
熏爐之外還有熏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為了熏香衣、香被特製的竹熏籠。
洪芻《香譜》裏說“凡熏衣,以沸湯一大甌置熏籠下,以所熏衣服覆之,令潤氣通徹,貴香入衣也。然後于湯爐中燒香餅子一枚……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煙得所。熏訖疊衣,隔宿衣之,數日不散。
”熏衣得法需有好香,《外台秘要》裏載“熏衣方”雲:“沉水香(一斤銼酒漬一宿)、棧香
吳文英有一首《天香•熏衣香》描述了這個優雅的情景:
珠絡玲瓏,羅囊閑鬥,酥懷暖麝相倚。百和花須,十分風韻,半襲鳳箱重綺。茜垂四角,慵未揭、流蘇春睡。熏度紅薇院落,煙銷畫屏沉水。
溫泉絳綃乍試。露華侵、透肌蘭泚。漫省淺溪月夜,暗浮花氣。荀令如今老矣。但未減、韓郎舊風味。遠寄相思,餘熏夢裏。
有一些動物造型的香爐稱為“香獸”,獸口或禽喙是吐煙口,多為狻猊(獅子)、麒麟、鳧鴨、辟邪等。
鎏金的獅子香爐在唐宋時又作為地衣(地毯)的鎮角,當綺麗的歌舞在華麗的毯子上飛揚,四角的香爐裏緩緩吐煙,帶來極為曼妙的意境。
而香獸小鴨則多倚立在主人的香幃之中,“紅羅帳,金鴨冷沉煙”,讓人伴隨著香氣入眠。
明代《西廂記》的插圖裏,崔鶯鶯所用的琴邊,也有一具薰香小鴨。
唐代出土了不少銀香球,當時被稱作“香囊”,金屬鏤空圓罩裏有三層巧妙的機環設計,使它可以放在帳中熏香,即使滾動也不會傾灑燃炭。
這種香器都帶有掛鏈,因此可以“高掛任氤氳”,於是就能知道元稹的詩裏說“微風暗度香囊轉”,並不是後人熟知的那種織繡的香袋。
白居易《青氈帳二十韻》裏說得更為清楚:
“鐵檠移燈背,銀囊帶火懸。深藏曉蘭焰,暗貯宿香煙。”
熏燃香料之外,亦有佩帶絲織香囊的風俗,東晉謝玄就特別喜歡佩紫羅香囊。
後世香囊還成為男女之間的情物,三國魏繁欽《定情》詩說:“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秦觀《滿庭芳》裏也說“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紅樓夢》裏,黛玉誤剪了寶玉的香袋囊,寶玉說:“好妹妹,明兒另替我作個香袋兒罷。”黛玉說:“那也只瞧我高興罷了。”兩人的親昵從話語中可見一斑。
此外尚有“塗香”,以香塗身傅面,包括製作烏髮香油、面脂唇脂,如“香檀”就是一種淺紅的化妝品,寶玉愛吃的胭脂也是此類香料製品。
唐宋時的還有一種香具叫“香印”,以金屬、烏木、花梨乃至象牙製成香篆模子,簡單粗俗一點理解有點類似如今的蚊香,香末繚繞迴旋,不但能計算時辰,餘燼也可以燒出美麗的圖案或者吉祥的字跡。
印香的製作紋路聯綿,有“篆煙燒遍一盤花”的,也有“回環恍若周天象”的,最為繁富者是明代的一種“定時香篆金幾爐”,特定時分香從表示不同時刻的孔洞冒出,至為神奇。
蘇軾也是制香的高手,《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香為壽》一詩因此容易理解:
“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臍柏所薰。香螺脫黶來相群,能結縹緲風中雲。一燈如螢起微焚,何時度驚繆篆紋。繚繞無窮合複分,綿綿浮空散氤氳。”
宋代的香器多為瓷制,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製作出了各種精美的香爐。宋代瓷窯遍及各地,由於瓷香具比銅香具價格底,很適宜民間大量使用。
元明清時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臺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
明初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為郊壇大廟鑄造了一批祭祀供爐,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香爐的材質來自暹邏國進貢的一批品質極好的風磨銅,當時使用這些銅材一共鑄造了117種3000件香爐,用去銅31650斤、黃金640斤、白銀2880斤,爐底鑄有“大明宣德年制”陽文楷書方印款,此後封爐不鑄。
一縷幽幽的香貫穿了整個古代中國,那些精緻奢華的世俗生活,完好地保存在出土文物與文獻作品的字裏行間。中國香文化是璀璨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每個有心人都可以盡情走近它,發現它的美。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