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夏卷-2 明 高濂撰
2014/03/22 20:18:19瀏覽585|回應0|推薦0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夏卷  高濂撰

六月事宜

  《孝經緯》曰:夏至後十五日,鬥指午,為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律林鐘,林者,眾也,萬物成熟,種類眾多。《樂志》曰:月辰為未,未者,味也,萬物向成,鹹有味也。《要纂》曰:六月為徂暑。

  《玄樞》曰:是月天道東行,作事出行俱宜向東,吉。

  其月遇土旺,戊日祭中溜之神。

  是月宜飲烏梅醬、木瓜醬、梅醬、豆蔻湯以去渴。方俱見前。

  三伏日宜服腎瀝湯。治男子虛羸、五勞七傷、風濕髒虛、耳聾目暗。方:

  幹地黃六分 黃蓍六分 茯苓六分 五味子四分 羚羊角四分 桑螵蛸三兩,炙 地骨皮一兩 桂心一兩 門冬五分,去心 磁石一錢三分打碎,水洗,令黑汁出盡為止。羊腎二個,豬腎亦可,去脂膜,切如柳葉,以水四升,先煮去水升半,即掠去水上肥沫及腎滓,取汁煎諸藥,澄清去滓,分為三服。三伏日各服一料,隨人加減亦可。忌食大蒜、生蔥、冷陳滑物。空心平旦服之。

  《養生雜纂》曰:老人氣弱,當夏之時,納陰在內,以陰弱之腹,當肥冷之物,則多成泄瀉,一傷真氣,卒難補複。不宜燥熱補藥,惟用平補溫和之劑,如八味丸之類,以助元氣。

  《雲笈七簽》曰:六月六日,沐浴齋戒,絕其營俗。

  《關西舊俗志》曰:六月六日,取水收起,凈甕盛之,一年不臭。用以作醋醬醃物,一年不壞。

  《真誥》曰:十九日、廿四日拔白,永不生。又雲:初三、初四、十八、廿八日拔白亦可。

  《四時纂要》曰:是月初一日、初七、初八、二十一日沐浴,去疾禳災。

  《七簽》曰:是月二十七日,取枸杞煎湯沐浴,至老不病。

  《荊楚記》:六月伏日,宜作湯餅食之,名為辟惡。

  舊俗曰:造醬用三伏黃道日浸豆,黃道日拌黃,用草烏五七個,切作四片,撒上,其蛆盡死。

  《農桑撮要》曰:是月剩飯,用莧菜蓋之,過夜不餿。

  《山居四要》曰:養魚池中,是月宜納二神守以護魚。

  治水瀉百病,用烏藺子六月六日同面炒黃,等分為末,米飲調服二錢。

  《瑣碎錄》曰:宜食苦蕒,以益心氣。

  《家塾事親》曰:西瓜性溫,熟者可食,解暑,名白虎湯。

  《千金月令》雲:是月可食烏梅醬止湯。方用烏梅搗爛,加蜜適中,調湯微煮飲之。水瀉渴者,以梅加砂糖、姜米飲之,不渴。

  《便民圖纂》曰:六月六日,用井花水,以白鹽淘于水中作鹵,新鍋仍煎作白鹽,以此鹽擦牙畢,以水吐手心內洗眼,雖老猶能燈下讀書。

  《抱樸子養生書》雲:三伏內用甘草一錢,好明白滑石六錢,為末,和水飲之,名六一散,令人免中暑泄瀉。

三伏內服十味香薷飲方:

  香薷數年陳者,一兩 人參 陳皮 白朮炒 白扁豆炒 茯苓  黃蓍 木瓜 厚朴薑汁浸 甘草各五錢

  共為飲片,水煎停冷服之。或為細末,水調一二錢服。

  三伏時,用門冬、五味子、人參泡湯代茶,謂之參麥散。消渴生津。

  《濟世仁術》曰:六月極熱,可用扇急扇手心,則五體俱涼。

  《抱樸子》曰:三伏中,用黃蓍、茯苓煎膏,入甘草末二分,以井涼水調服。治譫狂,大消暑熱毒氣。

  又方:木瓜醬,用木瓜十兩,去皮細切,以湯淋浸,加薑片一兩,甘草二兩,紫蘇十兩,鹽一兩。每用些少泡湯,沉之井中,候極冷飲之。

  又方;梅醬吃水方,用黃熟梅十斤,蒸爛去核,將肉秤有幾斤,每斤加鹽三錢,加紫蘇幹者一兩,幹姜絲二錢,甘草三錢,攪勻,日中大曬,待紅黑色收起。用時,加白豆仁、檀香些少,飴糖調勻,和水服,最解暑渴。

  又,桂醬、沉香熟水,俱載《飲食箋》內。

  《瑣碎錄》曰:暑月不可露臥,勿沐浴當風,慎賊邪之氣侵人。

  又曰:其月無冰,不可以涼水陰冷作冰飲。水熱生涎者勿飲,能殺人。

  《玄樞經》:是月勿斬伐草木,勿動土,勿舉大事,以搖養氣。

  《養生仁術》曰:勿專用冷水浸手足,防引起狂邪之風犯之,令人瘋病,體重氣短,四肢無力。

  《食治通說》:夏月不宜飲冷,何能全斷?但勿宜過食冷水與生硬果、油膩、甜食,恐不消化,亦不宜多飲湯水。人能自慎,省食煎炒、鹹臘、炙爆之物,自然津液常滿,何必戒飲。

  《便民纂》曰:途中一時中暑身死者,不可用冷水灌沃,急就道上取熱土,填于死者臍上成堆,中間撥開作一孔,令人撒尿澆入臍孔。次用生薑、大蒜搗爛,熱湯送下,即活。

  《瑣碎錄》曰:暑月甕壇大日曬熱,不可即取盛裝飲食,恐收暑氣。

  《楊公忌》曰:初三日不宜問疾。

  《靈寶經》曰:六月六日,宜修清暑齋。

六月事忌

  《月令》曰:六月選用日時,不宜用未,犯月建,百事不利。初一日,忌經營。初十、二十日,忌交易裁衣。

  《仙志戒》曰:六月六日,忌取土開掘。

  《四時纂要》曰:三伏日不可嫁娶,傷夫婦,不吉。

  《雲笈七簽》曰:六月二十四日,忌遠行,水陸俱不可往。

  《四時纂》曰:是月勿飲山澗澤水,令人患瘕。

  《千金方》曰:勿食韭,令人目昏。勿食羊肉,傷人神氣。勿食野鴨鶩鳥,勿食雁,勿食茱萸,勿食脾。乃是季月,土旺在脾故也,俱宜戒之。

  《雲笈七簽》曰:六月勿食羊血,傷人神魂,少志健忌。勿食生葵,必成水瘕,且為犬齧,終身不瘥。

六月修養法

  季夏之月,發生重濁,主養四時,萬物生榮,增咸減甘,以滋腎臟。是月腎臟氣微,脾臟獨旺,宜減肥濃之物,益固筋骨。卦值遁,遁者,避也,二陰浸長,陽當避也,君子莊矜自守。生氣在巳,坐臥宜向南方。

  孫真人曰:是月肝氣微弱,脾旺,宜節約飲食,遠聲色。此時陰氣內伏,暑毒外蒸,縱意當風,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須飲食溫軟,不令太飽,時飲粟米溫湯、豆蔻熟水最好。

  《內月秘訣》曰:建未之月,二陰之卦,是陰氣漸長,喻身中陰符,離去午位,收斂而下降也。

《靈劍子》導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舉,前屈,前後同行。至六月半後用之。去腰脊腳膝痹風,散膀胱邪熱。

陳希夷季夏二氣導引坐功圖勢

  (見圖)

脾神圖

  (見圖)

脾臟四季旺論

  脾臟屬中央土,旺於四季,為黃帝,神肖鳳形,坤之氣,土之精也。脾者,裨也,裨助胃氣。居心下三寸,重一斤二兩,闊三寸,長五寸。脾為心子,為肺母,外通眉闕,能制謀意辯,皆脾也。口為之宮,其神多嫉。脾無定形,主土陰也。妒亦無准,婦人多妒,乃受陰氣也。食熟軟熱物,全身之道也。故脾為五臟之樞,開竅於口,在形為頰,脾脈出於隱白,脾乃肉之本意處也。谷氣入于脾,於液為涎,腎邪入脾則多涎。六腑,胃為脾之腑,合為五穀之腑也。口為脾之官,氣通則口知五味,脾病則口不知味。脾合于肉,其榮唇也,肌肉消瘦者,脾先死也。為中央,為季夏,日為戊己,辰為醜辰未戌,為土。其聲宮,其色黃,其味甘,其嗅香,心邪入脾則惡香也。脾之外應中嶽,上通鎮星之精。季夏並四季各十八日,存鎮星黃氣入脾中,連於胃上,以安脾神。脾為消穀之腑,如轉磨然,化其生而入於熟也。脾不轉則食不消也,則為食患。所以脾神好樂,樂能使脾動盪也。故諸髒不調則傷脾,脾臟不調郥傷質,質神俱傷,則人之病速也。人當慎食硬物,老人尤甚。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食也。貪食者,脾實也;無宿食而不喜食者,脾虛也;多惑者,脾不安也,色憔悴者,脾受傷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肌肉鮮白滑膩者,是脾無病徵也。肺邪入脾則多歌,故脾有疾當用呼,呼以抽其脾之疾也。中熱亦宜呼以出之。當四季月後十八日,少思屏慮,屈己濟人,不為利爭,不為陰賊,不與物競,不以自強,恬和清虛,順坤之德而後全其生也。逆之則脾腎受邪,土木相克,則病矣。

修養脾臟法

  當以夏季之月朔旦,並三季後十八日,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二十四通,【注曰:鳴天鼓者,以兩手抱腦後,用中食二指起複互換,各二十四下。】 吸坤宮黃氣入口,十二吞之,以補呼之損也。

相脾臟病法

  脾熱者,鼻赤黃而肉臑;脾虛,則腹脹鳴,成溏痢,食不消化。脾風,則多汗惡風,體上游風習習,四肢無力,舉動懈怠,不思飲食,足不能行,腳下脹痛。脾惡濕,食苦以燥之。又雲:脾病欲緩,食甜以補之,苦以瀉之。脾病,當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苦逆氣,小腸急痛下泄,足重脛寒,兩脅脹滿,時作嘔吐,氣滿充心,四肢浮腫,宜服訶梨勒丸。

  幹地黃一錢 牡丹皮一錢 薯蕷八分 澤瀉八分 茯苓八分 川芎八分 山茱萸九分 幹薑三分 訶梨勒皮十分 蓽撥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地黃湯下二十丸。

六氣治脾法

  治脾臟吐納用呼法,以鼻漸引長氣以呼之。病脾大呼三十遍,細呼十遍。呼時須撮口出之,不可開口。能去冷氣、壯熱、霍亂,宿食不化,偏風麻痹,腹肉結塊。數數呼之,相次勿絕,疾退即止,過度則損。損則吸以補之,法具前。

脾臟四季食忌

  六月勿食吳茱萸,令人患赤白痢。四季勿食脾、肝、羊血。脾病,宜食米、棗、葵,禁酸味。

脾臟導引法 【六月行之】

  可大坐,伸一腳,以兩手向前反掣三五度。又跪坐,以兩手據地回視,用力作虎視,各三五度,能去脾家積聚風邪毒氣,又能消食。

夏時逸事

  洗筆池

  三吳長洲葑溪孔裏,有洗筆池,是宣聖南游遺跡,池中水尚黑,內種白荷。每年池中間黑荷一朵,是聖跡之奇也。至今在瀟灑張郎舊居園中。(據弦雪居本補入。)

  入水避暑

  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河朔夏飲

  袁紹在河朔,至夏大飲,以避一時之暑,號為河朔飲。

  高臥北窗

  陶潛于夏日,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避暑涼棚

  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造百索粽

  唐歲時節物,五月有百索粽

  捕蠅虎蟾蜍佩

  五月五日,捕蠅虎杵拌豆,豆自踴躍,可以擊蠅。取萬歲蟾蜍,頭有角,目赤,頷下有丹書八字者,五月五日收之,陰乾佩帶,可以避五兵。

  九子粽

  粽名極多,有九子粽,王沂公詩雲爭傳九子粽,章簡公詩雲九子粘蒲玉粽香是也。

  射粉團

  唐時都中,端午日造粉團角黍入盤中,以小弓架矢射之,中者取飲。

  菖蒲酒

  端午日,以菖蒲生山澗中一寸九節者,或屑或切以浸酒,章詩雲:菖華泛酒堯樽綠。

  五彩線

  五月,以五色線系臂,名曰續命縷,又曰長命縷,可以辟除不祥,五兵五鬼。

  蒲人艾虎

  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蘆形,佩以辟邪,王詩旋刻菖蒲要避邪。五日,以艾為小虎,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內人爭相戴之,故章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

  鬥草浴蘭

  五日踏百草,又作鬥百草之戲,章詩雲:今朝鬥草得宜男。五日蓄蘭以為浴,《楚騷》曰:浴蘭湯兮沐芳華。章詩雲:蘭芽翠釜湯。

  鳧車

  南方競渡,使舟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車,章詩:瑤津亭下競鳧車。古詩雲:蘭湯備浴傳荊俗,水馬浮江吊屈魂。

  伏閉不出

  《漢官儀》曰: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戶,不涉他事。

  暑飲碧筒

  袁紹與劉松,三伏時盡日飲酒,以避一時之暑。魏鄭公暑飲,取大荷葉,以指甲去葉心,令與大柄通,屈莖輪菌如象鼻,傳席間之,名碧筒酒。

  琢冰山

  楊氏子弟,每以三伏琢冰為山,置於宴席左右,酒酣各有寒色。

  分龍節

  池俗,以五月二十九日、三十日為分龍節,雨則多水。閩人以夏至後分為龍雨,各有方。杭俗以五月二十日為分龍。

  櫻筍廚

  《歲時記》以四月十五日後,通謂之櫻筍廚,陳詩雲:春事無多櫻筍來。

  臨水宴

  李少師與客飲宴,暑月臨水,以荷為杯滿酌,不盡則重飲,無日不大歡。

  霹靂酒

  《醉鄉》雲:暑月大雷霆時,收雨水淘米釀酒,名霹靂酒。

  寒筵冰

  《酉陽編》雲:盛夏取大水晶如拳塊,置釜中,新汲水煮千沸,以小口大肚瓶盛湯,以油綿密封其口,勿令洩氣。複以重湯煮瓶千沸,急沉井底,平旦出之,破瓶,冰已結矣。

  壬癸席

  《河東備錄》雲:取豬毛刷凈,命工織以為席,滑而且涼,號曰壬癸席。

  澄水帛

  同昌公主一日大會,暑熱特甚,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於堂中,滿坐皆思挾纊。長八九尺,細明可鑒,中有龍涎,故能消暑。

  冰絲茵

  唐有老人,遇老嫗持舊茵,以半千售之。有波斯國人見之,曰:此是冰蠶所織,暑月置之坐旁,滿坐皆涼。酬以千萬。

  招涼辟暑

  《拾遺記》曰:黑蚌千年生珠,監暑握之生涼,名招涼珠,可以辟暑。唐延學士講《易》,賜辟暑犀,章詩雲:已持犀辟暑,更有草迎涼。《酉陽編》曰:迎涼草碧色,而幹似苦竹,葉細如杉,雖若乾枯,未嘗凋落,盛暑掛之門戶,其涼風自至。

  白龍皮

  《劇談》:李德裕夏日邀同列飲,延入小室,開樽如坐高秋,出則火雲烈日。詢其私信,雲:此日以金盆水漬白龍皮,置坐右,皮自新羅僧得於海中者。’”

  溜激涼風

  《唐書》:拂菻之國盛暑,乃引水潛流,上通屋宇,機制巧密,惟聞屋上泉鳴,俄見四簷飛溜,懸波如瀑布,激氣生涼。

  七井生涼

  霍仙別墅,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雕之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按轡木陰

  姚崇暑月袗絺,乘小駟,按轡木陰,頓忘煩溽。

  讀隨樹陰

  魏伯起夏日坐板床,隨逐樹陰,諷讀累年,床為之銳。

  浮瓜沉李

  魏文帝與吳質書雲: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杜詩雲:翠瓜碧李沉玉甕。

  踏草競渡

  《歲時記》:五日,士人踏百草,作鬥草之戲,以拯屈三閭之溺。

  辟兵續命

  五月五日,集五采繒,謂之辟兵;合五色絲系之臂,謂之續命。

  勞酒薦瓜

  《漢書》:田家伏臘,烹羊炮酒以自勞。《月令》:初伏,薦麥瓜于祖禰。

  環爐交扇

  《新論》:王仲都夏日環爐火,不言熱而身不汗。謝公暑月雖伏,當風交扇,猶沾汗流離。

  嘯風嗽霧

  王粲《大暑賦》曰:仰庭熠而嘯風。王度《扇銘》:服絺嗽雲霧。

  避暑感涼

  魏許使劉松輩三伏之時,晝夜酣飲極醉,以為避暑飲。傅鹹作《感涼賦》曰:夏日困於炎暑,旬日不過自涼,以時之涼,作感涼會。

  寺院浴佛

  四月八日為佛誕辰,諸寺院各有浴佛會,僧尼競以小盆貯銅像,浸以糖果之水,覆以花棚,鐃鼓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澆灌佛身,以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會,舟楫之盛,略如春時,小舟競賣龜魚螺蚌,售以放生。

  開煮迎新

  宋時點檢所,以四月開煮,每庫各用匹帛書庫名高品,以長竿懸之,謂之布牌。以木床、鐵擎為仙佛鬼神之類,架空飛動,謂之台閣。雜劇百劇之外,又為漁父習閑,竹馬出獵,效八仙故事。並命妓家女使花巾裹頭,為酒家保。更有花裹五熟盤架、放生籠養等,各庫爭為新好。庫妓之琤琤者,皆珠翠盛妝,銷金紅背,繡韉寶勒,乘以駿騎,各有皂衣黃號私身數對,開導前行,後執羅扇衣笈。浮浪閑客,隨逐其後。少年狎客,簇盤飣,持杯爭勸。馬首金錢彩緞,沾及輿從。都人習以為常,不以為怪。所經之地,高樓遠閣,繡幕如雲,累足駢肩,真所謂萬人海也。

高子夏時幽賞〔十二條〕

  蘇堤看新綠

  三月中旬,堤上桃柳新葉,黯黯成陰,淺翠嬌青,籠煙惹濕。一望上下,碧雲蔽空,寂寂撩人,綠侵衣袂。落花在地,步蹀殘紅,恍入香霞堆裏,不知身外更有人世。知己清歡,持觴覓句,逢橋席賞,移時而前,如詩不成,罰以金穀酒數。

  東郊玩蠶山

  初成蠶箔,白繭團團,玉砌銀鋪,高下叢簇,絲聯蓓蕾,儼對雪嶠生寒,冰山耀日。時見田翁稱慶,鄰婦相邀。村村撾鼓賽神,繰車煮繭,倉庚促織,柳外鳴梭;布穀催耕,桑間喚雨。清和風日,春服初成,歌詠郊遊,一飽菜羹麥飯。因思王建詩已聞鄰里催織作,去與誰人身上著之句,羅綺遍身,可不念此辛苦。

  三生石談月

  中竺後山,鼎分三石,居然可坐,傳為澤公三生遺跡。山僻景幽,雲深境寂,松陰樹色,蔽日張空,人罕遊賞。炎天月夜,煮茗烹泉,與禪僧詩友,分席相對,覓句賡歌,談禪說偈。滿空孤月,露浥清輝,四野清風,樹分涼影。豈儼人在冰壺?直欲談空玉宇,寥寥岩壑,境是仙都最勝處矣。忽聽山頭鶴唳,溪上雲生,便欲駕我仙去,俗抱塵心,蕭然冰釋。恐朝來去此,是即再生五濁欲界。

  飛來洞避暑

  靈鷲山下,岩洞玲瓏,周回虛敞,指為西域飛來一小岩也。氣涼石冷,入徑凜然。洞中陡處,高空若堂,窄處方鬥若室,俱可人行無礙頂處。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發,把酒放歌,俾川嗚谷應,清冷灑然,不知人世今為何月。顧我絺綌,不勝秋盡矣。初入體涼,再入心涼,深入毛骨俱涼哉。人間抱暑焦爍,雖啖冰雪不解,而嚴冬猶然者,勿令知此清涼樂國。

  壓堤橋夜宿

  橋據湖中,下種紅白蓮花,方廣數畝,夏日清芬,隱隱襲人。霞標雲彩,弄雨欹風,芳華與四圍山色交映,攜舟卷席,相與枕藉乎舟中。月香度酒,露影濕衣,歡對忘言,儼對凈友抵足,中宵清夢,身入匡廬蓮社中矣。較與紅翠相偎,衾枕相狎者何如哉?更願後期,與君常住凈土。

  湖心亭采蓴

  舊聞蓴生越之湘湖,初夏思蓴,每每往彼採食。今西湖三塔基旁,蓴生既多且美。菱之小者,俗謂野菱,亦生基畔,夏日剖食,鮮甘異常,人少知其味者。餘每采蓴剝菱,作野人芹薦,此誠金波玉液,清津碧荻之味,豈與世之羔烹兔炙較椒馨哉?供以水蔌,啜以松醪,詠《思蓴》之詩,歌《采菱》之曲,更得烏烏牧笛數聲,漁舟欸乃相答,使我狂態陡作,兩腋風生。若彼飽膏腴者,應笑我輩寒淡。

  湖睛觀水面流虹

  湖山過雨,殘月烘雲,巒靄浮浮,林鋪翠濕,浴晴鷗鷺爭飛,拂袂荷風薦爽。忽焉長虹貫天,五色熾焰,影落湖波,光彩浮濯。乍駭蛟騰在淵,晃蕩上下,水天交映,爍電絕流,射日蒸霞,似奪頹丸晚色。睥睨靜觀,景趣高遠,不覺胸中習氣,欲共水天吞吐。此豈豐城伏劍,時為幽人一剖璞中蘊色?

  山晚聽輕雷斷雨

  山樓一枕晚涼,臥醉初足,倚欄長嘯,爽豁凝眸。時聽南山之陽,殷雷隱隱,樹頭屋角,鳩快新晴,喚婦聲呼部部矣。雲含剩雨,猶著數點飄搖,西壁月痕,影落湖波溶漾。四山靜寂,兀坐人閑,忽送晚鐘,一清俗耳。漁燈萬盞,鱗次比來,更換睫間幽覽,使我眼觸成迷,意觸冥契,頓超色境勝地。

  乘露剖蓮雪藕

  蓮實之味,美在清晨,水氣夜浮,斯時正足。若日出露晞,鮮美已去過半。當夜宿岳王祠側,湖蓮最多。曉剖百房,飽啖足味。藕以出水為佳,色綠為美,旋抱西子一灣,起我中山久渴,快賞旨哉!口之于味何甘哉?況蓮德中通外直,藕潔穢不可汙,此正幽人素心,能不日茹佳味?

  空亭坐月鳴琴

  夏日山亭對月,暑氣西沉,南熏習習生涼,極目遙山,盤鬱冰鏡,兩湖隱約,何來鐘盤?抱琴彈月,響遏流雲。高曠撫《秋鴻出塞》,清幽鼓《石上流泉》,《風雷引》可避炎蒸,《廣寒遊》偏宜清冷,樂矣山居之吟,悲哉楚些之曲,泠然指上《梅花》,寒徹人間煩憤矣。噫!何能即元亮無弦之聲,得塵世鐘期之所哉?宜正音為之絕響。

  觀湖上風雨欲來

  山閣五六月間,風過生寒,溪雲欲起,山色忽陰忽晴,湖光乍開乍合。濃雲影日,自過處段段生陰,雲走若飛,故開合甚疾。此景靜玩,可以忘饑。頃焉風號萬壑,雨橫兩間,駭水騰波,湖煙潑墨,觀處心飛神動,誠一異觀哉!有時龍見,余曾目睹龍體,僅露數尺,背抹螺青,腹閃珠白,矯矯盤盤,滃雲卷雨,湖水奔跳,奮若人立,浪花噴瀑,自下而升,望驚汩急漂疾,澎湃洶湧,移時乃平。對此水天渾合,恍坐洪蒙,空中樓閣飛動,不知身在何所。因思上古太素簡樸無華,是即雨中世界,要知一切生滅本空,何爾執持念根,不向無所有中解脫?

  步山徑野花幽鳥

  山深幽境,夏趣頗多。當殘春初夏之時,步入林巒,松枝交映。遐觀遠眺,曲徑通幽。野花隱隱生香,而嗅味恬淡,非檀麝之香濃;山禽關關鼓舌,而清韻閒雅,非笙簧之聲巧。此皆造化機局,娛目悅心,靜賞無厭。時抱焦桐,向松陰石上,撫一二雅調,蕭然景會幻身,是即畫中人物。遠聽山村茅屋傍午雞鳴,伐木丁丁,樵歌相答。經丘尋壑,更出世外幾層。此景無競無爭,足力所到,何地非我傳舍?又何必與塵俗惡界,區區較尺寸哉?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ndihsu33&aid=119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