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精神之一是:
「無諍」。
這個精神,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就遭佛教徒給遺忘了,不只遺忘,很少有人提及。
而在俗世人間,這兩個字,似乎沒有什麼作用,莫不是諍來諍去。
孟子曰:
「吾豈好辯,吾不得已也!」
連聖人亦如此,何況其他!
佛陀看出,諍有多害:
一、不公平。
二、揭露瘡疤。
三、揚惡。
四、污辱。
五、得罪。
六、報復。
七、無所不用其極。
八、毀損。
佛說:
「與對手爭執,你我均受損。」
佛說:
「在爭執之中,理智完全喪失,此時,只有不公平的手段。」
佛說:
「別無他益。」
我自己感覺到,在小小的教界,「無諍」蕩然無存。
佛教教派各立山頭,互不來往,彼此攻訐的,多的是。
甚至有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幼稚舉止,舉之不勝。
也有專門鬥爭他人的幫派集團,除自己之外,專門攻擊他人。這些都是「無可奈何」的事,真是攑動千江水。
由於悟後。
早就明白「無諍三昧」了。
因而只有「不回應」了。
我早知:
「不落言詮。」
「勿流於言說。」
「語言無用。」
我們行者,修的是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修行全在于提升及淨化。言語及文字也是一樣的,勿進入「鬥爭」的陷阱。
在我的內心世界,我趨向「心平氣和」。我想我的說法及寫作,要清淨婉轉,來表達我的善意、誠意、情意。
我無諍。
你無諍。
他無諍。
一片祥和。
詩:
教界吹起了一陣風
諍而不是淨
大家爭紅
何必白眼相向
口沫紛飛
忘卻了如來的教義
欣喜相逢
門派紛紛而立
均言最勝
讓我蹙起了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