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印象主義
2007/04/23 22:25:30瀏覽1513|回應0|推薦2

後印象主義藝術概述

        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藝術是法國藝術史上繼印象派之後的美術現象,存在於十九世紀80~90年代,非社團組織,也非派別,更不含有風格的意義。

        他們共同觀點是,反對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支離破碎的外光色彩,主張重新回歸作者的主觀感情,並回復到事物的「實在性」,重視形和構成形的基本元素──線條、色塊和體、面,是他們創作的共同特色。

重要藝術家

       塞尚 P.Cézanne, 1839~1906),主張繪畫擺脫文學性和情節性,充分發揮繪畫語言的表現力,推動了歐洲純繪畫觀念的流行和形式主義繪畫的發展。他要求強烈地感受對象,反對冷漠地對待自然,強調主觀感受的重要性,還堅持發揮思維的作用,把客觀物象條理化、秩序化和抽象化。他提出要用圓柱體、球體和錐體來處理形象,以表達一種超越自然的理想概念。在畫面處理上,塞尚追求平面感,用色彩表現空間。代表作《蘋果和柳橙》(約1899,巴黎羅浮宮)、《浴者》(1905,費城博物館)、《聖維多利亞山》(1904~06,費城博物館)。

       梵谷V.van Gogh, 1853~90),他把印象派的筆觸改變成像緞帶一般滑潤的渦狀畫,他以激動的顏色和筆法表現出他內在的苦悶和激情。曾在友人處看到日本浮世繪,對他作畫所用的筆觸和用色影響很大。曾和高更同居過,因意見不合而分開,他則因忍受不了孤獨而精神病爆發,最後舉槍自殺而死。窮苦潦倒一生,死後才成名。代表作《吃馬鈴薯的人》(1885,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自畫像》(1890,倫敦古宮廷畫廊)、《夜間咖啡屋》(1888,耶魯大學畫廊)、《麥田與柏樹》(1889,私人藏)、《星夜》(1889,紐約現代美術館)。

       高更P.Gauguin,1848~1903),曾跑過船,當過股票經紀人,後來醉心於繪畫創作,甚至拋妻離子跑到大溪地去捕捉原始的美感。在大溪地發展了他獨特的風格:含有濃厚的象徵性(用感情的形式表現思想),例如作品:《我們來自何方?我們是什麼?我們走向何方?》(1897)。追求藝術表現的原始性,例如:《兩個大溪地婦女》(1891,巴黎奧賽美術館)。追求色彩的平塗法,以取得綜合的效果,例如:《做完禮拜後的幻景》(1888,蘇格蘭國家畫廊)。

       馬約爾A.Maillol,1861~1944),為此時期雕刻家代表,反對羅丹的粗糙而沒有修飾的表現,而改採光滑的表面處理,在造型上也從誇張的動感歸於安靜的姿態。代表作《坐著的女人》(1938,美國德州金寶藝術博物館)。

後印象主義藝術家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塞尚重理念,注重結構,注意畫面的元素化和建築美,孕育著立體派的興起因素。塞尚首先強調主觀創造性,否定模仿自然,繪畫風格從此不再以客觀寫實主義為主,因此被二十世紀藝術家們推崇為「現代繪畫之父」。

        梵谷、高更注意感情,強調色調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性,對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9108272002&aid=91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