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享好文~死背不管用 學習高層次思考~+複製校一的方法
2010/05/25 14:48:15瀏覽365|回應0|推薦1

上個禮拜女兒考完段考

成績隔天就出來

功課好的孩子對成績的看重,很可怕

考完就四處問成績。

(有人跑到別班問,也有別班來班上問,

    離譜的是,

只要是校排前10的,認不認識的都去問......)

這次題目比較簡單

班上前三成績衝的很高

98.72   98.56   98.33

班前三,應該也是校前三

女兒是班二

我告訴她「我這次比她拿校一時還高興......。」

雖然還是有些狀況,但是

改掉了數學粗心的慣性(靠她自己克服的~非常感動)

段考前,那位班一的孩子

跟女兒說她的讀書方法

是把整本書背下來

聽到時

我告訴女兒

「她是開玩笑的」

段考後

女兒回家又告訴我

學校有一位學長(號稱永遠的校一,從國2起只有一次不是校一)

的讀書方法是

課本上有出現的字,每個字都背起來......。

補習班可能為了複製成功的經驗

把方法分享給其他補習的孩子

班一的孩子也在那間補習班)

我想,

只是一個讀書的方法

沒有,對不對,好不好

只要考慮

適不適合(自己ok就好,不用想太多)

剛好看到聯合報的文章裡,有不一樣的想法

(我覺得是理想的成份比較大)

和您一起分享

***************************************************************************

引用文章 

死背不管用 學習高層次思考

文/林文生(臺北縣崇德國小校長)】

隨著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學習無限的知識,取而代之的是學習的方法,以及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我們統稱為高層次思考的能力。

如何培養高層次思考的能力?美國課程學者在廿世紀末提出了一個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概念,老師教得少,但學生學得多。以一個經常在校園出現的主題「蝴蝶」為例,一開始學生可能是被飛舞的蝴蝶所吸引,後來觀察蝴蝶經常出沒的花叢,發現在花叢當中採蜜的不只是蝴蝶,還有蜜蜂、蚜蟲以及許多不知名的昆蟲,數量居然超過三百多種。

如果我們將這些昆蟲拍照,再以兒童的經驗進行初步的分類,發現有長期居住在上面的、偶而到訪的,天天來報到的。這個以生活經驗作為分類(sorting)基礎的能力,是後來發展規則性邏輯(classification)分類的基礎。

再從這個主題深化下去,可以發現蝴蝶完全變態的一生,都需要經過卵、幼蟲、蛹以及成蟲等四個階段,這個歷程,以往我們是靠養蠶寶寶來完成,現在在蜜源植物的身上就可以完成。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是片段式的學習,後者是完全生命的體驗。完全生命的體驗,知識的獲得從實際生活而來,也比較容易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片段式的學習只是將活動當作獲得知識的工具,許多人一生當中只養過一次蠶寶寶。

這個活動我們可以再深入第三層,學生會發現在不同植物出現的毛毛蟲和蝴蝶都不一樣,有些花為了吸引蝴蝶過來,開放得特別鮮豔,有的花還會準備停機坪(大花咸豐草),方便蝴蝶採蜜。有的花授粉之後就會自動呈現萎凋的狀態,讓蝴蝶去覓食未授粉的花朵,這些都是生物演化的智慧。

如果學生將這個探索的歷程寫成一篇或數篇的文章,一定比一般教師命題,學生寫作來得深刻而豐富,因為這個歷程有一個真實的探索經驗作為學生寫作的鷹架。不但內容會比較長,描述會比較深刻,修辭也會比較真切。

從這個主題衍生出來的另一種高層次的能力就是類化的能力,如果學生對蝴蝶繼續保持高度的興趣,他會有更多更深的發現,可能發現蝴蝶鮮豔的翅膀,係來自於翅膀上面鮮豔的鱗粉,這些特徵也形成牠們分類(鱗翅目)的重要依據。鱗翅目的昆蟲都需要經過卵、幼蟲、蛹到成蟲這四個完全變態的歷程。

這就是九年一貫當時要提倡的主題式的學習,讓學生從一個有興趣的主題深入探索,自然而然就會銜接到我們希望培養的許多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死記死背的能力,而是帶著走的高層次思考的能力。但是後來並沒有完全成功,因為我們現場的教師有很高比例是寫參考書、測驗卷長大的孩子,缺乏主題探索的經驗。心智模式的改變,必須從教師開始。

※相關部落格》

http://blog.udn.com/kcbsworld

http://blog.udn.com/smp360

************************************************************************************

文章出口:聯合報 作者文/林文生先生( 臺北縣崇德國小校長)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9277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3s0423&aid=406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