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2 09:13:39瀏覽1880|回應5|推薦2 | |
( 上 下圖 埔墘福德宮石馬 ) ︿︿ 尋路_網站/埔墘福德 B601_4板橋埔墘福德宮 埔墘福德宮沿革 清初埔墘地區荒無人煙虛疏,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居民為求合家平安,以農業賴以維生的多數居民和少數漁民,於清乾隆十九年發起建造土神祉,初時以石頭雕刻「后土」,後於埔墘福德宮現址北方公路旁建置一小廟,供居民朝拜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當百姓有許願神必賜靈感與智慧福澤普惠庶民,因此威顯事跡遠播,信眾日益增加。 民初光復後因交通日益需求,迫於拓寬道路,於民國五十九年孟春,地方有志之士發起遷建埔墘福德宮,歷數年光陰建置完竣宏偉的佳構的福德宮。並邀請時任監察院長李嗣聰先生、司法院長謝冠先生以及地方望族林熊祥先生,惠賜廟聯,境域玲瓏滿目光彩耀眼。 埔墘福德宮地理風水
根據地理師敘說,埔墘福德宮座落在礦世難逢的蝙蝠靈穴上,廟齡已近二百五十年。二次世界大戰時,光復橋、江子嘴、港子翠、…等地都被轟炸的支離破碎,滿目瘡痍,唯獨埔墘地區安然無恙,毫髮未傷,居民皆認為是此宮福德正神顯靈庇佑。因此土地公更是聲名大噪,遐邇不遠千里來敬奉。成為居民最親近眾生的神明,二百五十年來,福德宮神蹟不斷,土地公一再顯靈潎庇祐眾生,因此福德宮的的香火,更加日益鼎盛。
據考證「福德宮」原名「福圓宮」,因知拓寬道路,必需改建時任代表 廖金順發起籌款遷建,並於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十日的第三次籌建會議, 更名為「福德宮」建廟於於現址:板橋中山路二段250巷1號。 埔墘福德宮石馬的由來 埔墘福德宮廟前曾有兩座石馬,近年來已被遷移至圍牆旁,其來源各有說法:一說是土地公托夢給居民,要信眾到板橋磚仔窯(現三民路二段153巷底)挖出石馬鎮守廟前。居民便半信半疑,依夢境所示前往,果然挖出兩匹石馬,居民嘖嘖稱奇,於是搬回陣手福德宮。 據福德宮管理委員會主委廖金順說:板橋磚仔窯挖土製磚時,挖到地面 下10尺深處,挖到兩匹石馬,居民遂將石馬宜到福德宮鎮守,長期奉拜, 深具靈性。 另一說法,據已故福德宮本里里長朱木生說,石馬為大麻石,此石當時在台灣找不著,明清時來往大陸帆船,不少台灣海峽之海上貿易人,自台灣載稻米到大陸空船折返臺灣時,作為行船平穩就用大麻石鎮壓船艙,這樣的石塊被信徒雕刻成石馬放置於土地公廟前,經信徒長期宮奉香火語化成仙,還曾顯靈示人,留下有去典故。 曾有聽聞兩座石馬曾經顯靈過,大約民國五十年間,台北金山鄉有一位農夫,一早巡視稻田,發現田裡兩匹馬正在偷吃稻穗,農夫追趕驅趕走後,兩馬匹跳躍奔馳飛天而去,農夫隨後追趕至板橋,尋到埔墘福德宮發現兩匹石馬,發現馬的嘴邊與馬蹄濕濕的,上留有田土痕跡,懷疑石馬就是偷吃稻穗的石馬。當農夫返回田裡卻赫然發現早先被馬啃食的稻穗完好無缺,於是更加確信是石馬顯靈,經當地人傳誦,石馬顯靈的典故,就這樣流傳下來。 石馬開腳 兩匹石馬前腳是整片未雕,曾經有三位雕刻師傅要幫石馬 「開腳」,加以修飾,但只要動手雕刻一下,就分別傳出生病,因此再也沒人敢再為石馬加工,讓石馬至今仍維持原貌。可惜近年來因理念不同,石馬被置於圍牆邊,也不知何時會不會因為太佔地方,被棄置或遷走呢!!這是文化的損失,也是現今維護古蹟典故的小小遺憾說。 (引用 89年三民社區出版專刊 打造文化新市鎮P67~68頁)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