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路_網站/板橋林園
B602_1 板橋林家花園
板橋林家花園_
是台灣林園之勝 也是台灣的大觀園
板橋市舊名叫枋橋,古名擺接堡,是台灣台北縣府所在地。在板橋市西北角有一座龐大的舊式建筑,名叫板橋別墅,也叫林本源宅,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台灣板橋林家庭園。林本源並非一個人名,而是林家的家號。板橋林家的源頭,就來自福建漳州府的龍溪縣(今龍海縣)。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林應寅從祖家漳州龍溪來到台北新庄,設帳授徒。他的兒子林平候十六歲時也到了台灣。林家父子因經營全台灣的鹽館和在南洋各地從事經商活動,發了大財。后來,林平候回到老家龍溪花了一筆錢財,捐了同知官衙。回到台北后,招募佃農開發台北平原和宜蘭平原,並捐資支持當地的群眾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使林家名聲遠揚,成為號召一方的望族。林平候有五子,按照“飲水本思源”的古訓,依次取名為:飲記(林國棟)、水記(林國仁)、本記(林國華)、思記(林國英)、源記(林國芳)等五個家號。其中林國華、林國芳為林平候的新生子。林平候死后,林國華、林國芳於道光二十七年(公元一八七四年)在板橋地區合力建造了“弼益館”,成為林本源宅的基礎。以后,林國華之子林維讓、林維源先后建造了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和花園別墅三大部分,形成了規模浩大的板橋林家庭園。由於庭園為“本記”和“源記”兩家所建,故稱之為“林本源宅”。
板橋林家庭園佔地達五點七二萬平方米,佔了當時板橋市的一大半。所用的木材都是採用大陸和台灣名貴的樟楠,並重金禮聘大陸名師巧匠參與設計建造。設計風格模仿當時晚清大臣盛宣懷在蘇州的庭園“留園”而興建。亭台池榭皆雅近畫意,建筑風格又注意體現八閩情調,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古式庭園代表。建造庭園全部完工耗時四十年,耗資五十萬兩銀子。而同時興建的台北府城垣才花費二十萬兩銀子,足見林宅是何等的氣派。因此,人稱“台灣的大觀園”,有“林園之勝冠於全台”的美譽。
板橋林家庭園格局嚴謹,比例優美,其屋頂為燕尾式,是當時台灣的最佳造型。五落新大厝的外門及圍牆十分堅固。入門后又有兩道門才進入大埕,中有大池塘。自頭落到五落,其間廳、房、廂、廊、澱、亭、台、閣等建筑極其繁復,左通右聯,曲折回環,有若迷宮。二三落東側有戲台,旁邊供家養戲班住的廳房就有二十九間,佔地近千平方米。
林家花園佔地約二萬平方米,有大門、中門兩重。園中有仿照明代毛子普的“汲古閣”的名稱建造的藏書室,題為“汲古書屋”﹔有做為名門貴族聚會、寄情詩酒或共賞歌舞的“方鑒齋”﹔有供貴賓下榻的兩層小樓“來青閣”,取自“青山綠野入眸來”之意﹔還有“百花廳”、“開軒一笑”、“觀稼樓”、花圃“香玉移”、“月波水榭”、“榕陰大池”等等。有的富麗堂皇,極盡奢華﹔有的婀娜多姿,精巧雅致。
全園的中心是“定靜堂”。這是一幢佔地三百一十二平方米的紅磚木石結構的建筑物,是宴請賓客的地方,又稱作“花廳”,取自《大學》首章“定而后能靜”的意思。在堂西有半圓形大池,池岸上屹立著仿照林家祖籍漳州龍溪群山模樣的假山。堂前有迂回曲折的山徑以及石門、隧道等。四處塑立著佛像、熊、虎等形象。圍繞著池塘周圍,散布著許多涼亭與台榭,方形、棱形、圓形、三角形、八角形等,形態萬千,花樣無窮,依其形象造型,分別命名為釣魚磯、梅花塢、海棠池、雲錦淙等。在蜿蜒的庭園圍牆上,到處都開著小門和花窗。小門的形狀各異,有方形、半圓形、八角形、蛋形等。小窗更是變化多端,有蝶、瓶、缽、琴、竹、魚等。這種建筑藝術,可謂獨樹一幟,極富有中國的民族特色。
遊賞林家花園之順序
.1. 入口 2. 方亭 3.假山 4.汲古書屋 5.方鑑齋 6.戲亭
7. 開軒一笑 8.來青閣 9.橫虹臥月 10.香玉簃 11.迴廊
12.月波水榭 13. 觀稼樓 14.孔雀亭 15.三角亭 16.海棠池
17.八角亭 18.疊亭 19.假山 20.敬字亭 21. 斜四角亭 22. 雲錦淙
23. 半月橋 24. 榕蔭大池 25. 釣磯 26. 定靜堂 27. 紀念品區
28. 藝文咖啡座 29. 花牆 30. 出口 31. 三落大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