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3 08:47:20瀏覽503|回應1|推薦12 | |
尋路_網站/大觀書社 B602_2大觀書社 板橋市,台北縣治所在地,也是全國縣轄市人口最多的城市。 林本源家族昔日為全台首富,遷到板橋後,開始了許多建設。
大觀書社 國家三級古蹟 一 板橋教育之起源 清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大台北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漳泉械鬥,死傷非常嚴重,到了第二年慢慢緩和後,才好不容易和解。林維讓、林維源兄弟是板橋漳州人的領袖,看到死去的親友或是傷重的鄉親們,心中十分悲痛,他們想,如果漳州人與泉州人的仇恨,一直不能化解,不僅僅是死者無法安息,活著的人都要時時刻刻活在械鬥的恐懼中,因此,一定要想一個法子,消弭雙方的恩恩怨怨。 首先,他們將妹妹嫁給泉州人的領袖之一-莊正,他是一個讀書人,當時擁有舉人的功名。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林家兄弟與莊正共同設立「大觀書社」,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化解雙方對彼此認識上的誤差,又提供互相往來的機會,在書社裡,以詩文會友,促進地方人士的和諧。 由於這樣的效果很好,板橋地區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漳泉械鬥,即使偶有誤會,也比較容易化解,不像以前,常常一言不和,就要拼個你死我活。因此,十年後,為了擴大這樣的效果,又將書社改成大觀義學,免費提供地方人士或小孩子們讀書,甚至還供給生活費,讓到義學讀書的人無後顧之憂,專心向學。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大觀義學設立枋橋公學校,學校後來遷到現在的板橋國小的位置。不久後又在書社的位置成立了板橋幼稚園,後來曾經廢止,民國56年幼稚園復校,並且改名「大觀幼稚園」,一直到今天。 大觀書社的成立不但促進地方上的和諧,對於教育文化的貢獻也非常大,又是板橋國小、大觀幼稚園的發源地,因此,它也成為板橋教育的起源。大觀書社的建築是以傳統的漳州派手法建造。由莊正立的「大觀義學碑記。」 為什麼叫做大觀書社呢?原來在當初創立書社的時候,板橋、新莊一帶並沒有像現在的高樓大廈,從書社的位置向新莊方向望去,可以看見大屯山和觀音山遠遠相對。當時的淡水河岸到大屯山一帶是漳州人的地盤,淡水河另一岸到觀音山一帶是泉州人的的勢力範圍,因此,取名「大觀」,除了是視覺上的感受外,另一方面,也希望漳、泉兩州人能互相交往、和睦相處,意義非常重大 二 大觀書社之祭典 原主祀文昌帝君,民國52年後,奉祀孔子,成為台北縣祭孔大典所在. 大觀書社又稱文昌祠,原來主要祀奉「文昌帝君」,希望能藉此保佑讀書人,因此每年書社都會在農曆的二月三日,也就是文昌帝君壽誕的那一天,舉行正式的祭典。民國52年,台北縣由於沒有孔廟,無法舉行祭孔大典,因此,就由台北市的大龍峒孔廟,分孔子神位到這裡。以後,台北縣每年國曆九月二十八日的祭孔典禮就在大觀書社舉行。 大觀書社的大門平常並沒有打開,只有在孔子與文昌帝君誕辰的祭典上,才會以「啟扉」儀式開啟大門,表示對於孔子與文昌帝君的尊敬,並且在祭典最後,又以「闔扉」儀式,將大門關閉,因此,我們平時到文昌祠祭拜文昌帝君或是孔子時,都要從兩邊的側門進出。由於大觀書社並不是真正的孔廟,沒有像「大成殿」這樣標準的文廟建築,因此,祭孔典禮上並沒有跳「八佾舞」,而是遵照傳統的祭典儀式進行,典禮包括樂起、啟扉、三獻禮、上祝禱文、望燎、闔扉等,場面莊嚴隆重,頗受縣市政府的重視。許多全縣性的運動會,也會選擇在大觀書社進行點燃聖火儀式,算是對「教育發源地」的敬愛與尊重。
1.大觀書社主架構 是由大陸漳州的木雕師父設計的,建築的造型典雅脫俗,又不失莊嚴穩重。傳說板橋林家曾經聘請一位徐姓匠師協助興建園邸長達十七年之久,另有一位木作匠師叫做陳應彬,也曾經協助林家建造台北城的小南門、接雲寺及林家花園的部份建築,書社建築是否出自兩位大師之手,已無法印證。 2.山牆與鳥踏 書社兩側的牆壁,在建築上叫做「山牆」,鑲嵌在山牆上,一排「ㄇ」形狀的磚片,有人叫它「鳥踏」,聽起來好像是做來給鳥兒在牆上嬉戲時休息的地方。其實,鳥踏的主要用途是下雨天集水,另外,也可以用來美化山牆喔!你看,一片白白的牆壁,裝飾上階梯形狀的線條,看起來是不是比較多變化呢?後來,可能有人看到鳥兒竟然會在磚上跳躍戲耍,就給它取了「鳥踏」這個名字。 3.樨頭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