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自然、他者: 閱讀上人思想歷程
2011/08/01 17:52:55瀏覽407|回應0|推薦1

          證 嚴上人思想裡的「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實踐了「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昇華了從智慧內修到步入人群為大愛的境界。走入人群,面對不同的習性與生活,接觸不同的心靈生命,以包容的心給予最大的愛來感化,這是慈濟宗門修行的方式。

          在這大環境裡共同生活的生命體都應該要被重視、關懷。在文明的現代,人人更該尊重 生命 ,重視 自然 生態,關懷 他者 。也因此,不論是社會的倫理,甚至是大自然的倫理,倫理的觀念處處在督導著人類的行為。而倫理的重點,最終還是要重視生命,尊重社會各個角落的族群,接受差異,關懷他者。世界上各個地域文化皆可見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一起在同一個環境生活著,在這多重文化之下的現象就產生了所謂的差異,族群之間,文化之間發現了不一樣的層面,也就發現了文化、種族優越感的現象,國家的建立,透過政治,也將族群貼上標籤,哪一個文化族群處於主流與優勢便主導了這個國家,久而久之,許多其他族群漸漸被邊緣化,甚至受到不平等對待。法國數學家巴底烏認為,當民主發展到一個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意見來處理政治時,少數族群則往往被同化或者邊緣化,國家語言往往就是一個政治手段之下產生的主流表現。雖然差異處處存在著,但差異卻沒有受到重視,也就破壞了尊重生命的倫理。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 差異 ,就像證嚴上人所說的「人人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每個人心態都不一樣」 ( 七二 )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是那不一樣的聲音,那不一樣的想法、行為,如果我們將主流的想法搬出來判斷這種種的差異,這就造成了對他者的標籤化,甚至是邊緣化,因為想法中有了所謂主流與非主流的從屬判斷。因此,我們在對待他者,對待差異,對待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論是誰,皆要先去除這種標籤化與邊緣化,包容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縱使族群之間因為文化、地域有了疆界,人與人之間也因為身分有了疆界,但我們對他者的尊重與關懷不應該是疆域化。慈濟宗門走入人群,面對不同的習性、不同的文化,「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可以打開心門,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以很清淨的無所求之心不斷付出」 ( 七二 ) 。慈濟宗門所做的就是一種去疆域化,去除帶有標籤化、疆界性的想法與行為,不論是國家族群間的地域疆界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身分疆界。慈濟人在對於不同的宗教性質,皆可「運用不同的法門進入」,面對不同的習性,「要想方法去親近他,就要打開心門包容他,這就是給我們修想的機會」 ( 七二 ) 。以這清淨的無所求之心不斷付出,以服務人群、包容差異為修行,慈濟人對眾生的大愛更是一種去除身分疆界的修行與付出。

          閱讀完上人口述的這篇文章,認識到了上人從『為什麼』到『堅定不移』的來時路。思考著自己的心路歷程,生命中一直是充滿著許多為什麼。思考著是非對錯,思考著自己當初的低潮與難過。我相信倫理處處監督著我們的行為,因為有了倫理,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會逾越某些規範。蔣勳曾在孤獨六講中提到,倫理是一種分類,將人的行為做歸類,也因此在群體中生活著的人,依循著這樣是非對錯的歸類,凡是不在這歸類中的行為就是不倫。而我認為的倫理要以尊重生命為中心,人與人之間要尊重差異,尊重他者的聲音。在民主的社會,不應完全以主流思想來代表發聲,少數人的聲音更應該被重視。同時,更要重視大自然,不要破壞生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ubypier&aid=549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