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7 10:55:20瀏覽411|回應0|推薦1 | |
砂防雜詩/十首之七 區域:中/城市:雲林 西螺溪畔礫砂飛。憂見村村戶口稀。 地瘠薯瓜猶可種。家貧雞犬亦難肥。 終年只恐狂風起。平日何堪粒食微。 請看修治功就後。細民鼓腹不知饑。
作者:伊藤貞次郎 作者簡介:見〈登阿里山歌〉,頁碼待補。 1859-?,字暘谷,日本九州大分縣日出町人(今日本大分縣日出町)。其父伊藤松軒為日出藩藩學教授,因家學淵源,自幼嫻熟漢學。即長,畢業於農科大學,又入漢學家甕谷岡松門下,研習經史。後以專業技師身份應聘來臺,歷任總督府林業技手、殖產局苗圃主任、營林局技師等公職,專精造林工程規劃、農業改良等事業,於1918年5月離職返日。滯臺十餘年間,主要定居臺北,但因公務之需,形跡則遍及全臺,並留有詩文傳世。伊藤貞次郎在臺期間,隸屬日人詩社「淡社」,不僅和日人相互唱和,與臺籍詩人亦有往來,作品常見於《臺灣日日新報》中。大正3年(1914),自選漢詩文作品,委託館森袖海審定,山口東軒、加藤豐山、關口無改、矢野八水等校閱,事成於臺北出版《劍潭餘光》,經《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頗受時人所重,可謂日治初期在臺重要日籍詩人。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劍潭餘光•上卷》。〈砂防雜詩〉共有十首,為明治32-34年(1899-1901),作者受命至雲彰一帶執行造林防砂工程期間,與地方人士討論工程,並相互贈答之作品。當時,以西螺溪為中心點,南北海岸線皆有沙漠化的現象,大量風沙掩埋市街,此一情況導致該地區人口陸續遷出。為此,伊藤貞次郎奉命籌畫解決之道,先在麥寮街北沙崙試植蔓荊及茅草30公頃,經年餘實驗,證明成效良好,再於明治34年(1901),擴及整體海岸線,而這一過程即是詩題中為所謂的「砂防」。此外,詩題中的「許如圭」,則為麥寮地區的有力人士,伊藤貞次郎曾數次拜訪,徵詢工程意見,並留有兩首唱和之作。 延伸閱讀:1. 伊藤貞次郎〈砂防雜詩•其三訪許如圭〉,《劍潭餘光•上卷》。 出處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雲林海岸線長,此詩破題直指麥寮地區當時風砂掩蓋街市的景象。 西螺溪沿岸,飽受砂石風飛地貧之苦,僅能以番薯餬口,家畜亦難興旺。 狂風大起,困頓每況愈下。 居民難以溫飽,紛紛遷出搬離家園。 作者奉命執行防沙造林工程建設,詩末亦期許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以此地為根,安居樂業。 每一段歷史,慶有詩作留存至今,方能知曉民生之面貌。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