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1 17:39:02瀏覽810|回應0|推薦4 | |
台灣古典詩-山川海洋篇:國姓井 台灣詩作: 線東有古井,俗以國姓名。傳言開臺時,鄭氏來駐兵。軍士乏水食,拔劍鑿一泓。野老相流傳,眾口皆同聲。攜朋同往觀,蔓草井邊生。果然滿斛泉,何殊在山清。淆之亦不濁,水淨而沙明。銀沙時噴起,鼓盪靡少停。靈泉衝天湧,纍纍貫珠呈。取篙投井中,頃刻篙上騰。淘沙曝太陽,耿耿耀金精。真氣所磅礡,吞吐若有靈。相傳古勝跡,奇景自然成。惜無大理石,題詩并鑴銘。 古詩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拾冊。國姓井,位於今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南邊山腰,傳言鄭成功駐兵此地,遇大旱乏水,向天祝禱後以寶劍插地後,甘泉湧現,後人為紀念此一奇蹟,故名為「國姓井」。井的直徑約三尺,水深僅一尺左右,井水清澈見底,至今源源不竭。井旁存有光緒11年(1885)由當地官紳合立的古碑「國姓井紀」一方,記載其傳說來歷。民國42年(1953)重新整建,樹立于右任所題「劍井」兩字石碑於側。 作者簡介: 吳德功(1850-1924)字汝能,號立軒,彰化貢生。光緒17年(1891)受臺灣省設通志局之聘,主修《彰化縣志》。光緒20年(1894)完成《彰化縣採訪冊》,惜因乙未割臺之役,不幸散佚。日本攻入臺北城之初,吳德功曾應臺灣府知府孫傳袞之邀,計議防範事宜,並籌設聯甲局,募兵、練勇、捕盜,對彰化秩序的維持頗具貢獻。日本領臺後,於明治30年(1897)擔任參事,明治31年(1898)擔任臺中師範學校教職,參與地方文化及教育事務之籌畫;明治33年(1900)應臺灣總督之邀參加揚文會,明治35年(1902)獲頒紳章。吳德功重視社會福利,籌建彰化育嬰堂、忠義祠、節孝祠等,皆親主其事。著有《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臺記》、《瑞桃齋詩文稿》、《瑞桃齋詩話》等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合輯為《吳德功先生全集》。 詩作賞析: 端午正午時分,台中市大甲鐵砧山風景區總是聚滿了人潮,慕名而來就為了劍井湧出的午時水!相傳午時水能驅邪、治病、保平安,每逢端午佳節,為了接午時水的民眾爭相走告,台中市大甲鐵砧山風景頓時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劍井的傳說來自明朝永曆十六年,延平郡王國姓爺鄭成功率領軍隊由鐵砧山北方的大安港登陸,未料遭遇奇襲埋伏,退至鐵砧山山腰,兵疲馬困,水源被阻斷,正當困頓愁城無計可施之際,鄭成功拔出寶劍,向上天虔誠祈求!祈禱上蒼相助讓鄭家軍能脫此困境,插劍禱泉,語畢,當長劍插入地上,瞬間湧出泉水,眾軍將士齊聲歡呼! 後來,為了紀念此一勝跡,光緒十一年,由當地官紳立碑,故名為國姓井,井的直徑約三尺,水深僅一尺左右,國姓井中細沙和泉水齊聲噴湧而出,一刻不停歇!井水清澈見底,水淨無濁,泉水甘美清爽,即遇大旱,井水湧泉仍源源不絕! 正午,驕陽照耀,井水一柱擎天,朝天際泉湧而出,即使取木棍丟入國姓井中,不一會兒工夫,木棍即借助噴湧不絕的泉水之力浮上水面。泉水射出金子一樣的黃金光芒,金光閃閃!天地之間正氣凜然,老鷹聚集在鐵砧山山頭盤旋,哭聲震天! 口耳相傳古代的歷史勝跡,天然奇景迄今仍在!民國四十二年,黨國元老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於井旁題字立有石碑一塊,上鐫刻碑記~ 台中市大甲鐵砧山風景區的劍井流出的泉水迄今未停,國姓爺插劍禱泉的傳說故事依舊在民間流傳! |
|
( 創作|詩詞 ) |